声称自己是“专业律师”还能打点关系,收到“代理费”和“打点费”后却百般拖延。遭遇电信诈骗的小王,就这样再次落入假律师的“陷阱”。日前,江苏省沛县人民法院审结这起诈骗罪案件,这名骗取4名群众近16万元的“假律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
前不久,小王经历电信诈骗被骗7万多元,想着尽快追回损失,便在各大社交平台查找相关案例和追损办法。一天晚上,他在翻看某直播平台时,发现“李律师”发布的视频,视频里的“李律师”西装革履,讲解案件头头是道。
于是,小王开始天天观看“李律师”发布的视频,关注每一条与“追回被骗款”有关的“案例讲解”。看了几天后,他觉得“李律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是开始在直播和视频中咨询自己遭遇的情况。刚发出问题没多久,“李律师”便主动通过私聊联系他,并发给他一个微信号“详谈案件”。
小王立刻添加微信,开始诉说自己的情况和被骗经过。此时,“李律师”打断了他,说明只有交过诉讼代理费,自己才可以解答。小王深信不疑,立即转款1.5万元。收到代理费后,“李律师”声称自己忙于开庭,让小王将问题逐一留言,之后会仔细查看回复。
钱交了,材料发了,问题也问了,小王开始等待律师的答复。
然而两周过去了,对方毫无回复。小王开始着急了,多次催促,得到的回答总是“手头案子多,请耐心等待”。又一周过去了,小王再次询问,“李律师”隔了三天发来了一份草拟好的诉讼文书,并声称“找到了会接触到案件的相关人员提供帮助”,要求小王再支付“打点费”“路费”1万元,出于信任和急于追回款项的心情,小王再次打款。
接着又是长时间的失联和等待。小王渐渐察觉,所谓的“李律师”似乎不那么可信。他开始向“李律师”索要律师证等信息,对方以各种理由搪塞。小王找到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帮助查询对方的身份信息,被告知“李律师”竟是假的。冷静后的小王立刻报警,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杨某假借“李律师”的名义实施诈骗,骗取4名群众财物共计近16万元。
根据被告人杨某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程度,沛县法院判决杨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涉案赃款人民币15.9万余元依法予以追缴或退赔,发还被害人。
法官提醒,规范的律师委托代理服务需签订正规的委托代理合同或服务合同,明确约定相关费用的金额、标准、支付方式。在寻找律师咨询法律问题或请求代理诉讼时,一方面要审查对方是否持有律师执业证书,另一方面要警惕那些自称“有关系”或者打包票的“律师”。遇到以各种理由频繁索要财物等情形,更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通讯员 沈高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