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艺谋导演的新剧《满江红》正式开始热映,我没有来得及去电影院看电影,简单查了一下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是南宋初年,一代忠臣良将岳飞被害后的一段故事。
对于这段历史,我一直不敢看,一代名将,赫赫威名,最终不是死在马革裹尸当中,而是死在昏君和奸臣的一场阴谋当中,死于君王的猜忌和多疑之中。
如果岳飞不死,至少南宋还是有翻盘的可能,但历史没有如果,岳飞终究于39岁死于风波亭,而南宋也终究难逃亡国的命运。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岳飞墓前的一副对联,上联中的忠骨自然是岳飞和岳云父子,下联中的佞臣则是指秦桧夫妇和张俊等跪在岳飞墓前的四个铁人。
其实这里应该还塑一个铁人,就是当时的皇帝真宗赵构,但也许因为人家是皇帝,所以可以不用在这里跪着,就好像二战中日本的战犯只是处死了几个为首的军国主义分子,而遗漏了日本天皇。
关于岳飞死后的那一段历史,其实远远比电影要残酷和热血。
岳元帅被害之后,一个小人物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就是狱卒隗顺。
01
看过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都应该知道这号人物,因为小说里面虚构的岳元帅留下的兵书《武穆遗书》就是被隗顺偷偷保护下来的。
历史上有没有岳飞留下的兵法,我不敢确定;但是历史上真的有隗顺这个人。
那是公元1142年1月27日,刚好也是个新年,除夕之夜。
刽子手在临安府,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大理寺里面将岳飞杀害了,当时他们也想早点完成任务后回家过年,将岳飞杀了之后就不管他的遗体了。
大理寺里面的一个狱卒隗顺挺身而出,他以处理犯人尸体为由,将岳飞的尸体偷偷背出了城,并且将他埋葬在临安城外的一个九曲丛祠旁边。
从此,隗顺一直都守口如瓶,从来没有对别人提到此事,一直到自己临终前,才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岳元帅的遗体就埋在九曲丛祠,岳飞的遗体有岳飞生前佩戴的玉佩为证,另外上面还种了两棵橘树为标志。
因为岳飞是朝廷重犯,皇帝亲自下令处死,如果隗顺偷偷为岳飞收尸的事情败露的话,换来的将是整个家族的连坐。
之前岳飞在监狱脸面,就有正直的官员为岳飞申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凡是为岳飞说话的官员都没有好下场,何况是他这样一个小小的狱卒?
他没有力量为岳元帅伸冤,只能收敛英雄的遗体。
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平凡的狱卒。
02
当时岳元帅还在前线抗金,但宋高宗的金牌一道又一道朝这里飞来,后来岳飞回京后被抓,给他的罪名是“莫须有”。
“莫须有”的意思是好像有,总之就是一个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罪名就让一代名将成为阶下囚,一座帅府顷刻间化为齑粉。
岳飞死后,宋高宗和秦桧并没有停止迫害岳飞的家人。
除了一同被杀的23岁长子岳云之外,剩下的还有17岁的岳雷、12岁的岳霖,7岁的岳震、年仅3岁的岳霭。
岳飞的妻子李娃跟孩子们一起被流放到了岭南,地方官将他们关在一个小茅屋当中,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岳雷悲愤交加,含恨而死,他的命运并没有小说中那般生擒金兀术,胜利扫北凯旋,而是以悲剧的命运草草死于岭南。
岳飞的妻儿在岭南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然而善于迎合上意的官僚们并不满足。当时,福建的漳州知州上书朝廷,建议取消对岳飞家属的粮米供应,以彻底将岳家斩草除根,南宋学者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气得大骂说:
“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狗彘不食其余矣!”
岳飞死后,溜须拍马的无耻官僚开始忙着上位,很多还是昔日岳飞的旧部。
比如有个山西人叫姚岳,曾经是岳飞手下的军官,岳飞对他非常关爱亲信,岳飞死后,姚岳首先跳出来要跟岳飞划清界限,还跟秦桧建议说,因为岳州跟岳飞同姓,建议朝廷将岳州改名,后来朝廷将岳州改成纯州,将岳阳军改成华容军。
吃一口唐僧肉大红大紫,骂一句岳武穆大红大紫!
姚岳很快就开始官运亨通,大红大紫,宋孝宗时,他所任职的淮南路出现蝗灾,治蝗不力的姚岳甚至无耻上书说,蝗虫慑于朝廷的威严,全部抱着草木自己死了。由于治蝗无能加上言论荒谬,最终姚岳才被贬去职。
还有岳飞的手下大将王俊,也是害死岳飞的帮凶之一。
宋高宗授意秦桧罗织冤狱后,或许是为了迎合上意谋求升职,王俊在岳飞被收押后,随即跳出来,诬指他受岳飞和岳云的指使,准备进行谋反。
除了王俊之外,还有岳飞的部将王贵、姚政、庞荣、傅选等也纷纷在王俊的诬告信上签字画押,并信口雌黄地将岳飞兵临开封、被十二道金牌悲愤召回的事实,污蔑为坐拥重兵却逗留不进,并诬称岳飞有意让部将张宪据守襄阳、伺机谋反。
坚如磐石的岳家军一时间分崩离析,后来岳飞的部将牛皋离奇死亡,部将王贵在做完帮凶后,随后被革去兵权,另被授予了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的虚衔,离军赋闲。
宋高宗随后又下令将岳飞的幕僚僚孙革、黄纵、于鹏等人全部发配编管。岳家军中的精锐部队背嵬军或被编入禁军,或被裁减撤并。
曾经让金兵闻风丧胆,喊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终于在宋高宗和秦桧等人的分化瓦解下,逐渐消失于无形。
03
随着岳飞被杀,韩世忠、刘锜等大将相继被解除兵权,张俊等人不惜参与陷害岳飞求媚,至此,南宋初期的主战派或被杀、或被贬、或被任以闲职。接连被宋军击败的金人,则暂时息兵讲和,等待卷土重来。
但宋高宗的日子并不安生,他经常在靴子里藏着一把匕首,以防不测。
他要防的人,是秦桧。
绍兴和议既成,自认天下开始太平的宋高宗放松了警惕,而独揽朝政的秦桧则利用各种手段培植势力,并处处打压迫害那些坚持抗战、反对议和的官员。
在此情况下,秦桧的党羽逐渐遍布朝廷内外,以致宋高宗身边尽是秦桧的亲信。南宋朝廷一度君弱臣强,宋高宗不得不随身藏着匕首以防不测。
当宋高宗惶恐不安之时,就在岳飞被害后八年,一位名叫施全的小军官,怀揣着匕首,刺向了秦桧。
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秦桧乘轿赶往上朝,途经临安城内众安桥时,突然,一位男子疾奔而出,手持利刃刺向他所乘坐的轿子。没想到男子行刺不成,被秦桧的手下擒获。
又惊又恼的秦桧亲自提审,获悉这位男子叫做施全,本是一名军队中的殿司小军官,因为愤慨秦桧议和反战、残害岳飞等忠臣良将,才独自策划行刺秦桧。
在被提审过程中,施全始终大义凛然,并破口大骂秦桧说:
“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
施全最终被斩于市,此后,秦桧出门必带侍卫。
但一代权臣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秦桧临死前几个月,绍兴二十五年(1155)初,秦桧的党羽向宋高宗提出,应该让秦桧乘坐金根车,并为秦桧加九锡。
加九锡,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也是皇帝对待臣子的最高礼仪。王莽和曹操,都曾经“加九锡”。对此,隐忍不发的宋高宗准奏,秦桧也安然受之。
尽管仍谈不上夺权,但宋高宗朝君弱臣强的态势一清二楚。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持续隐忍,秦桧的病情则日益加重,到了当年(1155年)八月,秦桧病重,连字也写不了了。
听说秦桧病危,隐忍多年的宋高宗前往探视病情。
秦桧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是一直流眼泪。
眼见秦桧如此情况已经无法挑头,宋高宗转身准备离开。当时,秦桧的养子秦熺以为父亲病危,宰相之位一定非自己莫属,于是当面向宋高宗假意追问继任宰相是谁。
没想到宋高宗却冷冷地回了一句,“这不是你该参与的事”(此事卿不当与),然后拂袖而去。
在这权力交接的重大关头,秦熺立马派儿子秦埙,联合秦桧的党羽林一飞、郑木冉等人,让台谏官徐喜、张扶策划上奏鼓吹拜秦熺为相。
但,宋高宗却在离开秦府的当晚,就下诏免去秦桧祖孙三人的一切职务,并于第二天一早颁布于朝堂。
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打击下,秦桧不久就一命呜呼。
政治风向突然逆转,满朝文武目瞪口呆,最终选择了听命于宋高宗、向皇权妥协。
秦桧死后,宋高宗对自己的亲信杨存中说道:“秦桧已经死了,朕终于不用在靴子了藏刀了。”
这里插点题外话:
现在网络上有种风气就是给秦桧洗白,尤其是在某手,某音上面,一些人明明是历史白痴,看了一些营销号就以为自己见了真理,开始各种给历史上的反派人物洗白了。
按照这位的说法“民间演艺刻意将秦画成了奸臣形象,并影响了史学评价,尤其是近代的史学评价”——但宋史成书于元朝,秦桧入的是《奸臣传》。
而且元代官方的意识形态乃是程朱理学,现在有意思的就来了。
如果说元史将秦桧纳入奸臣传,是受到了南宋理学思想的影响,那就说明南宋士林认为秦桧是奸臣。
如果说元史是受到所谓的“民间演义”影响,那就说明南宋时期的民间广泛认为秦桧是奸臣。
所以我经常建议史盲不要乱翻案,非常容易被打脸。
元代乃是异族入主中原,对所谓的“华夷之辩”非常敏感,然而在秦桧是不是奸臣这个问题上依然有正确的判断,你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价值观扭曲到连14世纪的蒙古人都比不上……
好了,这里说回当年的那段历史:
绍兴三十二年(1162),他以“倦勤”为由,决定禅位给养子赵眘,这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由于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赵旉夭亡,加上北宋皇族在靖康之变中几乎被一扫而空,或许是感觉到了某种天意的宋高宗赵构,决定在祖先宋太宗赵光义斧声烛影的疑云之后,改而选择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shèn,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即位前改名昚)为养子,以让宋朝的皇位重回赵匡胤一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正式即位。就在执政的第二个月,宋孝宗就下令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北伐大计;另外,宋孝宗还下诏为岳飞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
岳飞得到平反,但当初被害后尸骨究竟去了哪里?
宋廷礼部公开悬赏寻找岳飞遗骨。
也就是这时候,在岳飞遇害整整20年后,狱卒隗顺的儿子才现身,公开说出了父亲临终前嘱咐的秘密。
于是,宋孝宗下令将岳飞的遗骨迁葬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这就是如今备受敬仰的宋岳鄂王墓。
想当初,如果没有狱卒隗顺挺身而出,后世人或许也将永远无从寻找到将军岳飞的遗骨。
宋孝宗下诏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等官职、爵位。岳飞的夫人李氏则追复楚国夫人的封号,岳飞的长子岳云、次子岳雷也都追复旧职,岳飞还得到了“武穆”的谥号,意为“折冲御侮、布德执义”。但或许是历经磨难,岳飞的后代此后与武绝缘、再未从军,而是从文发展。岳飞的三子岳霖一直活到62岁。生前,他四处寻访岳飞的旧文和老部下,收集了不少岳飞在世时的资料,临死前,他嘱咐儿子岳珂要将爷爷岳飞的资料汇集成书、传扬于世,他说:“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没。余初罹大祸,漂泊囚螺。及至仕途,而考于见闻,访于遗卒,掇拾而未及上,余罪也。苟能卒父志,雪尔祖之冤,吾死瞑目矣!”最终,岳珂在父亲岳霖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辑而成了《鄂国金佗稡编》28卷和《续编》30卷,保留了爷爷岳飞生前的资料文献,从而使得后人得以更详细地了解岳飞生前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