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近些日子,老詹因为学会使用DS(DeepSeek简称),
有些好奇,有些兴奋!
这十来天,差不多天天都在撰写文章。
而且,全是原创,没有转载!
今天,看到老李这篇文章,读了进去,受到触动,
于是决定,打破近期的“自创”规律,
将老李这篇文章,转载于后。
这样的文章,充满深情,有感而发,
读后五味杂陈,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这样的文章,AI是写不出来的!
没有谁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 没有谁不接受社会的选择——评一位复旦朋友的伤感
青龙刀 青龙刀笔记 2025年02月11日 19:28 北京
有位复旦大学1981年毕业生,回忆了毕业后的四十多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回忆全班45位同学各有变迁。回忆之后慨叹,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时间都不多了,我剩下的时间更少。1968年,武汉大学毕业,五十多年了,比那位复旦朋友早十几年,自然更感到来日无多。对时间,人人都有这种紧迫感、危机感,有悲观,有伤感。怎么面对紧迫感、危机感?怎么面对悲观和伤感?先看看这位复旦朋友四十多年来45位同学的命运。他说,走了两个,一个逝于车祸,一个殇于肝癌。其中一个记得特别清晰,个子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不笑不说话。
病了三个,一个刚六十却已近中度痴呆,现在只认识老婆和儿子,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两个重度帕金森症,头和手抖个不停。
一个被查了。他在我们班里不算聪明的,但情商非常高,毕业后改行从政,当了一个不大不少的官,退休半年后还是进去了。
二个女同学,前几年润出去了,再无音讯。
对了,还有一个班里学习不好的,两门课补考才及格,现在居然是博导了,过得顺风顺水。
回到我自己,虽属平庸,也还顺利。只是左膝关节近几年多有不适,拍了CT,扎了针灸,贴了膏药,吃了氨糖,总不见效,也许就是老年病吧。
是的,我们的时代结束了!我们已经谢幕,我们即将离场。
这话听起来悲凉,但这就是现实。人就像植物一样,一茬又一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花季,每一代人又都有自己的枯期。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但轮到自己了,却总觉得来得太快、太突然,总觉得自己的内心还象火一样。
很快,我们就会成为从前那群蹲在街角晒太阳的老人;很快,我们就会成为孩子们眼中多余的人;很快,我们就会排着队似的走进那个什么场;很快,世界就会将我们彻底遗忘,就像我们从未来过一样。
所以,别添乱了,也甭想着还要发什么光什么热,弥补此前缺憾,尽情享受当下。复旦朋友写的应该是真人真事,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拜读之后,说两句话。一句话是,没有谁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人一出生,即走向死亡,剩下的时间不会越来越长,只会越来越短。一个人,说长点,百把年,说短点,几十年,除了朦朦胧胧少年和病病歪歪晚年,真正奋斗事业、享受生活的时间三四十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大学学生喊响一个豪迈的口号:“健康地为社会主义祖国工作五十年!”这种原因,那种情况,真正实现五十年的不多。正如复旦朋友所言,人有自己的花季,也有自己的枯期。有的已经结束了生命的旅程,有的生不如死,苟延残喘,而我们还活着,还能动弹,何必过于伤感?另一句话是,没有谁不接受社会的选择。从复旦朋友的回忆中看得出来,45位同学中,有些该这样的没这样,有些该那样的没那样。这不奇怪。我痴长这位复旦朋友大概十几岁,见多了,见怪不怪。个人的理想、个人的见解、个人的是非标准、个人的优劣评判,往往与社会不一样,每个人,都得服从,记住,谁也不可能天马行空,没有谁不接受社会的选择。“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这当然是极而言之,但社会上也时有所闻。复旦朋友不会没看过《三国演义》,不会没看过诸葛亮骂死王朗那精彩一段。这一切,不奇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你我到了这把年纪,早已度过青涩时光,早已冷却沸腾热血,何必再有不平和抱怨,再有冲动和愤懑。平静点,理性点,也许轻松点。复旦朋友说:“别添乱了,也甭想着还要发什么光什么热,弥补此前缺憾,尽情享受当下。”
这话有消极情绪,有伤感。但到了这把年纪,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