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由于个人修行原因,
将会暂停一段时间有关《渊海子平》的更新。
原本计划在《渊海子平》之后,
将 《三命通会》以及《滴天髓》这两本也掰开揉碎了讲。
但目前来看,可能得告一段落。
毕竟,修行中的冲关过劫,
一定是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以及各种带有些许宿命观点的模型对思维固化的影响。
所以,这里先放下子平四柱的讲解工作,
有缘的话在将来续上。
渊海已经基本讲完了卷一、卷二和卷三的大部分内容。
还差卷四和卷五。
本想讲完后再停止,但这一写又得是大半年,
有些契机不等人。
所以趁这个机会,
先将这些放下,
开启《周易》相关的内容。
后续的工作主要在易理的探讨上,
然后再转入六壬和六爻的讲解中。
这是目前的安排。
下面先讲讲周易的流派和普通人怎么用周易。
从上古三易的古籍传承看,
易分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
《连山》、《归藏》早已失传,
但其实一些内在的原理还在道门内部流传,
今后会专门讲讲有关《连山》、《归藏》的学问。
《连山》属于夏朝,
《归藏》属于商朝,
《周易》则属于周朝。
至于为什么在上古三朝时,
每个朝代变动后,
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易,
而在周朝后就一直是周易,
没有新的易出现,
这些都是问题。
下面只说周易,
在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后,
做了卦辞和爻辞,
此时周易多半还是从占卜角度出发。
几百年后,孔子写了易传,
将易经引入到哲学领域。
易学从弥纶天地准的学问正式踏入到社会领域。
易道从天地之道的普遍原则专注到人间大道。
从文王、孔子以降,
无数聪明绝顶的华夏后人纷纷浸淫在易学之中,
玩索而有得,
也因目的不同,分出众多流派。
不论多少流派,
从老百姓接触到的角度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第一个流派是易理派,
都是利用周易阐述人间的道理,社会的现象,
属于哲理派,
也多是文人学问家所追求的,
至今在各个大学里做周易研究的也是这一派别,
比如山东大学的刘大钧教授,
当然,高手是义理、占卜皆通。
第二个流派是占卜派,
以实用为主,
或许他们没读过多少书,
但他们可以把六十四卦玩出花,
利用卦来预测谋生。
你要说这里面有什么哲理,
他们可能真不太懂。
但如果找他们预测问事,
确实有一定的准确率。
当然,占卜流派古代也有很多学问大家,
不仅精通易理,
而且预测能力惊人,
比如发明梅花数的邵雍,
发明六爻纳甲的京房。
以上是从实用角度上来看易的流派。
从学问角度看呢?
主要分“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
所谓象数,
就是易传中所说的取象重数。
仰观宇宙,俯察地利,
观象而演绎。
数是指阴阳之数,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都可以从此得出,
数分内数外数,
内数是玄学中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定数,
外数就是当今数学里的数理,
在易经中当然也是包含的。
六宗里占卜宗、灾祥宗、谶纬宗都属于象数派。
象数派主要的流变如下:
《左传》里记载的占卜案例,
还是古代太史占筮的方法。
传到了汉朝,京房、焦赣为之一变,
变成占验征兆之书,
实际上象数派是汉代易学的主流。
谶纬之说盛行。
同时,也为统治者所忌讳,
所以象数派也一直被暗中打压。
传到宋朝,陈抟、邵雍为之一变,
以河图、洛书来探究天地奥秘,
以梅花、铁板简易而行,
流传于世。
再到明清时理法日趋完善,
形成以六爻等为代表的大宗之法。
那么义理派呢?
从孔子将易经引入到哲学领域,
再到王弼把老庄引入解释周易,
形成义理一派。
义理派再传就是到了宋朝的胡瑗、程颐,
利用儒家思想来阐明易理。
实际上宋儒的学问非常发达,
他们和象数派的代表人物都有交涉,
其中涉及的文化道统传承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今。
比如,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
他的学问思想真正成型时,导师是杨昌济,
杨昌济的老师是谭嗣同,
谭嗣同深受湖湘一派的学问影响,
湖湘一脉的学问是明末大儒王夫之传承下来的,
王夫之又深受宋儒张载的影响,
张载的学问深受周敦颐的影响,
周敦颐又是陈抟学问的传人,
太极图就是他从陈抟那传承下来的。
到了陈抟这一端,
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人物了。
所以,中华道统,
明暗传承至今。
很多人会问,
真是如此吗?
比如,我们党所提倡的实事求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发展,
等等开宗明义的大论,
王夫之的书里都有:
“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
“盈天地之间皆器矣。……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
“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
不论是义理还是象数,
其实质都是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正因为它太精纯高深,
所以导致很多智力退化的后人难以揭开其中真正的面纱,
对,不是进化,是退化,
特别是在社会化分工愈发精细的当下,
人越来越被职业属性分割掉,
大脑智力也走向分崩解析而退化。
怎么接续周易真意,
好好读懂其中的智慧,
运用到日常中,
是新开周易系列讲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