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衬托,高和下相互补充,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这是永恒的规律。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化,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强加干预,有所作为而不固执己见,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成就不会消逝。

[注释]
①恶已:恶,指不美。已,通“矣”,语气词。
②斯不善矣:斯,就。不善,指不善良。
③有无之相生也:有和无相互产生。
④长短之相刑也:刑,通“形”,显现、衬托。
⑤高下之相盈也:盈,补充、充实。

⑥音声之相和也:音和声相互和谐。
⑦居无为之事:居,处于。无为,不强加干预,顺其自然。
⑧万物作而弗始也:作,生长。弗始,不强加干预。
⑨为而弗志也:为,行动。弗志,不固执己见。

[评析]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对立统一的观念。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相对性体现了“道”的普遍原则,即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老子提倡的“无为”治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不进行多余的干预,让万物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这种思想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和强权统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是顺应自然规律,让人民自发地遵循道德和社会规范。

老子的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念强调了自然和谐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倡领导者和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影响和教化人民,而不是依靠强制和压迫。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性,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应寻求平衡和谐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曹合
第二章,是讲方法论,讲人的意识认知万物的基础是分别开始,也就是相当于讲了物理中参照系的问题,是对第一章概念的补充,同时也为,道 不可知的一种铺垫
专怼网谍
自古以来都是这么解释,实际上是搞错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实际上是为天下皆知美之美,美是好事,为是目的,做好事目的是让天下人都知道,就已经不是好事了。做事带着为自己谋利益的目的,好事也就不算是好事,善事也不能算善事。把这一章理解为因为有美才有丑,小孩都知道的事实,这是看不起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