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谁的地位最高?答案非王羲之莫属,毕竟“书圣”之名不是谁都可以承担的。在他五十八年的人生中,留下了诸多“第一”,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古今楷书冠冕”《黄庭经》,以及“三希堂之首”《快雪时晴帖》。时至今日,专家们的愿望仍然是找到一件他的真迹。
从东晋以来,“二王”法帖就成了学书者必临的圭臬,所谓“魏晋笔法”甚至一度成了“二王笔法”的另一个名称。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哪件作品最适合我们学习呢?《兰亭序》作于酒醉之后,此时的王羲之放浪形骸,等他酒醒以后,自己都惊叹无法再写出这样的行书。对于初学者,《兰亭序》难度太大。
至于《丧乱三帖》《快雪时晴帖》字数又太少,难以将羲之笔法、结字奥秘尽数拿下。综合以上,集字作品成了最佳选择,行书《圣教序》、草书《十七帖》《草诀百韵歌》堪称经典,尤其是《圣教序》,一经完成就风靡书法圈,唐《两京新记》记载:“寺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写太宗《圣教序》及高宗《述圣记》,为时所重。”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归来,随即在长安开坛讲法、翻译经文,唐太宗大喜之下为其著作写下序文,太子也“跟帖”。这段时间,玄奘暂住弘福寺,寺中僧人怀仁决定将李世民和李治所写序文摹刻上石,集当时最流行的王羲之字。由于得到皇家支持,他们遍观内省所藏真迹。
就这样,花了25年,直到咸亨三年(672年),《集王羲之圣教序》完成了,请来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此后一直安置寺中。经过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圣教序》原碑在唐末就已经斑驳不清,这给临摹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当时的书法家遂创作了《圣教序》墨迹本。
《圣教序》墨迹本是在《圣教序碑》基础上创作完成的,所以,它和碑刻版不完全一样,在选字、行文上,墨迹本更加自然细腻,这都是碑刻做不到的。这件《圣教序》从王羲之真迹中取字,如“之”“所”“得”便来自于“神龙本”《兰亭序》,“以”“无”“等”三字带有草意,取自《郗司马帖》等。
《圣教序》非常注重结字的自然变化,欹正、收放、轻重对比强烈,字势上下呼应、左右揖让,一气呵成,突破了集字容易产生的割裂感。墨迹版《圣教序》曾让专家苦寻多年,如今被台北故宫成功复原,能把这一件练透,那其他所有的行书字帖都可以“退休”了!
如水
原帖的字都一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