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念书期间发现了石墨烯魔角超导效应,被享誉全球的科学期刊《自然》评为年度科学人物第一位。
1996年出生的他,2010年便进入了中科大就读,后在麻省理工读硕读博,现年仅27岁,他叫曹原。最近他宣布将赴美任教,实在让人唏嘘。
人才出走,在近年来可谓是屡见不鲜。为何他们会选择出走呢?我们的环境真的留不住高端人才吗?
曹原,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他却是一位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才少年。2010年,年仅14岁的他便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他在攻读博士期间,更是发现了石墨烯的魔角超导效应,开创了扭曲电子学的新领域。
石墨烯的魔角超导效应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石墨烯可以成为超导体的现象。大家都知道石墨烯这种材料在各方面都有应用,但并不能作为超导体。
2018年,曹原和他的导师帕布罗·埃雷罗教授发现:
将两层石墨烯叠加在一起,并将它们相对旋转到一个特定的角度,约为1.08度,就可以产生超导效应。这个角度被称为“魔角”,因为它使得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了超导性的出现。
目前石墨烯魔角超导效应在工业上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和实验的阶段,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和普及。但是,这种效应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可能对电力传输和通信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改变。
魔角超导效应可以实现无损耗(低损耗)的电能传输,降低电力消耗和成本,提高电力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还可以实现高速和高密度的信息传输和存储,提高通信和计算的性能和质量,促进新一代的量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当然,魔角超导效应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难题,如何制造和控制魔角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如何提高魔角石墨烯的超导温度和稳定性,如何解决魔角石墨烯的成本和可靠性等。这些问题他们的研究团队都在逐步研究突破。
在此效应发现后,曹原也被《自然》杂志评为2018年度科学人物第一位。 他在《自然》杂志上已经发表了8篇论文,2019 年被评为《时代周刊》100新星之一,2020年底刚刚获得了博士学位,紧接着在2021年他还获得了,凝聚态物理领域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麦克米兰奖。是石墨烯领域的领军人物。
按理说,如果他回国发展,以他取得的成绩,在国内也能有不错的发展,可是为何他会选择远赴美国任教呢?为什么中国不能留住这样的人才?这一消息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中国留不住这样的人才感到遗憾和担忧。
其实早在几年前,被网友誉为“最敢讲真话”的郑强教授其实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众所周知,美国的中小学,一直提倡“快乐教育”,所以看起来他们那个年纪的孩子,比中国孩子更为轻松。可是就他们这样的快乐教育,为何在人才培育上,比我们更为厉害呢?
郑强教授说,美国不跟世界各国拼什么中小学教育,而是把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学,你中小学教出的优秀小孩,最后很多都会选择去美国念书。“相当于我们养了一群母鸡,等它们快下蛋的时候,全跑到别人家去了。”
确实如郑强教授所说,美国很鸡贼,大学阶段被认为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时期。通过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大学教育,美国可以培养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而我们的精英人才,在国外完成学业后,有可能选择留在当地国家发展。这对他们来说,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就算学生毕业回国,也会给他们带来教育经费的创收,如果有人留下那更好了。
回归现实层面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更优越。美国在众多世界科技方面,拥有最先进的科研设备,最充足的科研经费,最广泛的科研合作。
美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也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给予人才更多的自由和尊重,更能发挥人才的创新潜力和价值。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帕布罗·埃雷罗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给予曹原很大的支持和信任,让他有机会使用最好的实验设备,参与最前沿的研究项目,发表最高水平的论文。并没有以导师之名,夺取学生的研究成果。
而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最新的科学理论,就是对自身科学热情最好的回报。除了这些,国内的人才环境也有一定的原因。
其实对于曹原的选择,是基于他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的坚持和追求。他选择了一个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机会的地方,继续深入和拓展他的研究,实现他的科学梦想。他选择了一个能够享受更自由和宽松的科研氛围的地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研究课题。
申请到充足和稳定的科研经费,参与到多样和活跃的科研活动,获得更多的学术认可和奖励。他选择了一个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到国际科研合作的网络中的地方,更容易地获取到国际科研的最新动态和信息,更有效地与国际科研的领军人物和团队进行对话和合作,更广泛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和推广。
他的选择,是一个基于多方面考量的个人选择,也是一个符合他的科研理想和目标的职业选择。
曹原的选择,也暴露了国内的人才环境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国内的人才引进和留住的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完善和有效,不能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和需求,不能给予人才足够的待遇和保障,不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和困扰。
尽管国内的科研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和发展,但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这包括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科研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科研人才的流失现象,以及科研诚信方面存在的缺失等等。这些难题可能对科研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可能损害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曹原的选择,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这样的天才的看法和态度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这样的天才呢?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动机,支持他们的发展,而不是妄加评价,给他们带上“帽子”。
我们应该欣赏他们的成就,而不是诋毁他们的品格,抹黑他们的形象,毕竟他未来在哪还未可知。
相信不少读者朋友都知道颜宁,她是一位在生物蛋白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科学家。作为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弟子,以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贡献跻身国际学术界的前沿。
2007年,她成为了清华最年轻的博导,在2017年,她选择离开清华园,加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一名终身教授,并成功评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有人对她离开祖国的决定提出质疑,认为她是因未能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而离去。
当年许多人以此给她带上了“帽子”。然而,颜宁对于这些争议从未回避,她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说这些‘帽子’什么,其实它不能改变你这个人,不(能)改变你是谁。不会说因为有这个(‘帽子’)你就更优秀,或者怎么样。”
2022年年底,她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到了国内。现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面对过去的争议,颜宁淡然而坚定地表示: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想我们追求的都是,在科学史上我留下了什么,为这个社会我做了什么。所以你从这个初心出发,你就会想,一直要追求高目标。”
其实我们不应该对他的选择进行评价和质疑,而应该给予他一些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他能够像杨振宁老先生那样,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回国培养新的人才,带领着他的研究方向让我们迈入更高的水平。
也希望国内的人才环境越来越好,这包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营造更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以及建立更有效的科研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顶尖人才留在国内,为国家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么除了笔者所说,各位读者认为,我们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用户18xxx12
精美分子,哼哼哼
用户16xxx66
是该反思了,什么原因也都清楚,但是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