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宋朝的忠诚与怀念。在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臣服于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郑思肖的诗作独步一时,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传世。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此外,他还擅长画兰,其画作中的兰花均无土和根,以此寓意宋朝的土地已被外族掠夺,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丧失家国的切肤之痛。
春日登城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
遥认孤帆何处去,柳塘烟重不分明。
首句“城头啼鸟隔花鸣”:这句诗以城头上的啼鸟声开篇,鸟儿在花丛中鸣叫,声音透过花朵的间隔传来,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而又细腻入微的春日景象。啼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波动,或许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或是对当前时局的感慨。
次句“城外游人傍水行”:紧接着,诗人的视线从城头转向城外,描绘了游人沿着水边行走的情景。这不仅展现了春日里人们外出游玩的乐趣,也通过“傍水行”的细节,增添了画面的流动感和和谐美。游人的悠闲与自然的宁静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三句“遥认孤帆何处去”:在这两句之后,诗人的目光转向更远的地方,他看到了一艘孤帆在远处航行,但无法确定它的去向。这里的“孤帆”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景象,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在宋末元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或许正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末句“柳塘烟重不分明”:最后一句将画面拉回到近处,诗人看到柳塘被烟雾笼罩,景象变得模糊不清。这里的“柳塘烟重”不仅描绘了春日特有的朦胧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烟雾的弥漫使得景象变得不分明,正如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现实的模糊认识。
春词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春气暄妍御夹纱,玉钗双袅绿云斜。
倚栏看遍庭前树,尽是枝头结子花。
首句“春气暄妍御夹纱”:诗人开篇即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温暖而宜人,这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基调。“御夹纱”三字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春日里的装扮,夹纱衣裳轻薄透气,是春天里常见的服饰,也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享受。
次句“玉钗双袅绿云斜”:诗人以“玉钗双袅”来形容自己发间的装饰,玉钗精美,双垂而下,增添了几分柔美与雅致。“绿云斜”则是指发髻如绿云般倾斜而下,与玉钗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女子形象。
三、四句“倚栏看遍庭前树,尽是枝头结子花”:诗人站在栏杆旁,远眺庭院前的树木,发现每一株都挂满了果实和花朵。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赞美。“尽是枝头结子花”一句,更是将春天的繁华与丰饶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春日游承天寺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野梅香软雨新晴,来此闲听笑语声。
不管少年人老去,春风岁岁阖闾城。
首句“野梅香软雨新晴”:诗人以“野梅香软”来描绘雨后的梅花,香气柔和而清新,给人以愉悦的感受。“雨新晴”则点明了时令和天气状况,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为接下来的游览活动提供了美好的背景。
次句“来此闲听笑语声”:诗人来到承天寺,悠闲地聆听游人的欢声笑语。这里的“闲听”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乐于享受这份宁静与和谐。“笑语声”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和欢乐气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活。
三、四句“不管少年人老去,春风岁岁阖闾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春天永恒美好的赞美。春风年年吹拂着阖闾城,不管岁月如何流转,少年人逐渐老去,但春天的美景依旧如故。这里的“不管”二字,强调了春风的无情和岁月的无情,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但即便如此,春天的美好依旧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享受。
小春花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天地无情正北风,飞鸿哀咽乱云中。
此时纵使开千树,不及东皇一点红。
首句“天地无情正北风”:诗人开篇即描绘了一个严酷的自然环境,正北风吹拂,天地仿佛无情。这里的“正北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风向,也隐喻着元朝的残酷统治和诗人所处的艰难时局。
次句“飞鸿哀咽乱云中”:紧接着,诗人通过“飞鸿哀咽”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飞鸿在乱云中哀鸣,声音凄切,象征着诗人在异族统治下的痛苦和无奈。
三、四句“此时纵使开千树,不及东皇一点红”: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新朝的抵触情绪。即使千万棵小春花盛开,也无法与东皇那一点鲜红相比拟。这里的“东皇”暗指故国的君王,“一点红”则象征着故国的温暖和希望。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和对新朝统治的深深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