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黄大爷这次的手术,让所有在场的医生都瞠目结舌——他的肾脏竟然藏有1791颗结石!

一颗4.8厘米的大结石,和大量豆状小结石,几乎占据了他的整颗肾脏。这个“结石王国”让医护团队惊叹不已,甚至连手术过程中,数着结石的医务人员,也花了整整3个小时。
28年前,黄大爷因为剧烈的腰痛,被诊断为肾结石。当时,他接受了传统的开放手术,医生通过20厘米长的切口,取出了1颗大结石和数十颗小结石。

击碎后的铸形结石
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性,医生无法将所有结石清除干净,而当时黄大爷的肾脏组织也发生了变化。手术后,黄大爷在漫长的康复期中,对结石的存在逐渐遗忘,也没再出现过严重的腰痛。
到了2024年底,黄大爷的痛苦又一次回到了他的生活中。剧烈的腰痛再次袭来,CT检查显示,黄大爷的右肾内不仅有多发结石,还伴有中重度积水,最大的结石竟然长达4.8厘米。

豆状小结石
回到家乡医院,医生表示,由于28年前的开放手术已经导致肾脏组织的改变,加之肾脏黏连,手术风险较大,建议他去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于是,黄大爷来到了台州的恩泽医院,找到了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仙友。王主任凭借多年经验,制定了详细的术前评估计划,最终决定采用双通道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

这项手术仅通过两个0.8厘米的小切口,便成功地击碎了4.8厘米的大结石,并成功取出了1790颗小结石。
手术的顺利进行不仅让黄大爷脱离了多年的痛苦,也为医学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病例。

这些结石的形成,与黄大爷的肾脏解剖结构以及尿液在肾脏内的滞留时间密切相关。尿液和矿物质的积聚,最终导致了大结石和小结石的形成。特别是铸形结石和豆状小结石,它们的产生与尿液排出不畅、肾盏内的尿液浓缩密切相关。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让黄大爷恢复了健康,也提醒我们,结石的形成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即使没有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

很多人认为结石不痛就没问题,然而静止的结石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肾脏损伤,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通过黄大爷的故事,我们应当认识到,及时检查和治疗肾结石是多么的重要。

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结石的形成风险。而在结石被发现后,尽早采取专业的治疗方法,避免结石的积累和肾脏功能的恶化,才是对健康最负责任的做法。
28年后,未能彻底清除的结石在黄大爷的肾脏里再次浮现,成为他痛苦的根源。所幸,这次,他成功摆脱了结石困扰,恢复了健康。这一切,都源于当时未能解决的遗憾,最终被彻底清除,而黄大爷也再次迎来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