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国家副主席之子,16岁入党,56岁主政内蒙古,后官至副国级

悠闲青山 2024-12-04 16:40:07

他是原国家副主席之子,16岁入党,56岁主政内蒙古,后官至副国级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族:祖孙三代都在同一片热土上为人民奉献。他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蒙古族国家副主席,而他自己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下了当时少有的入党年龄纪录。在延安岁月里,他亲眼目睹了中国革命的曙光;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见证了祖国的沧桑巨变。56岁时,他走上了与父亲同样的岗位,主政内蒙古,为这片热土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是谁?他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传承父辈精神,续写家族传奇的呢?

一、少年布赫:贵族之后 革命传人

1926年的春天,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个蒙古族贵族家庭中,降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布赫。这个姓氏在蒙古语中意为"力量",寓意着强大与坚韧。他的父亲乌兰夫,正是那个时期内蒙古地区著名的进步人士,也是蒙古族贵族中少有的共产党员。

布赫出生的那一年,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如火如荼之际。他的父亲乌兰夫刚从苏联留学归来,正在内蒙古地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当时的内蒙古,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但在乌兰夫家的毡房里,却传承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1931年,年仅5岁的布赫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蒙古语和汉语。在那个年代,能够同时掌握两种语言的蒙古族孩子并不多见。乌兰夫虽然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但每次回家都会给布赫带来新的书籍,既有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进步的革命读物。

1939年,13岁的布赫来到了延安。这片黄土地上的求学经历,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延安,布赫就读于民族学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青年共同学习。那时的延安,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革命理想的火炬却照亮了每个年轻人的心。

在延安的窑洞里,布赫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经常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他加入了延安儿童团,常常参与文艺演出和宣传工作。1942年春天,16岁的布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的组织部门经过严格审查,认为这个蒙古族青年虽然年龄尚小,但已经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优秀的工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冬天,在布赫入党不久,延安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联欢会。会上,年轻的布赫用流利的蒙汉双语主持了整场活动,让与会的领导同志们印象深刻。这次经历也坚定了他致力于民族团结事业的决心。

1943年至1946年间,布赫在延安度过了最后的学习时光。这期间,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还专门钻研了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学习讨论,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政治方向。特别是1945年,布赫有幸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服务工作,亲眼目睹了这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二、革命洗礼:文工团岁月

1946年初春,内蒙古大地上的积雪刚刚消融,20岁的布赫从延安启程,奔赴内蒙古解放区。此时的内蒙古正处于国共两党争夺的关键时期,文化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布赫被任命为内蒙古文工团政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文工团政委之一。

在文工团工作期间,布赫带领团员们深入草原牧区、农村,为当地群众演出。当时的演出条件极其艰苦,没有固定的舞台,往往是在田间地头、牧场边上搭建简易台子。演员们白天排练、晚上演出,有时一天要在不同的村落进行多场巡回演出。

1946年夏天,文工团在锡林郭勒草原进行巡回演出时,遭遇了一次惊险的遭遇战。当时团队正在准备晚间演出,突然接到敌军逼近的情报。布赫立即组织团员们将道具装车转移,在撤退途中,他坚持走在最后,确保每一位团员安全撤离。这次经历后,布赫提出了"一手拿枪、一手拿琴"的口号,要求文工团员既要会演出,也要会战斗。

1947年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文工团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要在一个月内创作一台反映内蒙古革命历程的大型文艺晚会。布赫亲自参与剧本创作,将蒙古族传统艺术形式与革命题材相结合,创作了《草原新歌》等多个脍炙人口的节目。这台晚会后来在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上演出,获得了广泛好评。

1948年,内蒙古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文工团随军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的慰问演出。在一次随军演出中,布赫带领文工团冒着枪林弹雨,穿越敌占区,为前线将士送去了一场特殊的慰问演出。这次演出虽然只有简单的道具和乐器,但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

文工团的工作不仅限于演出,还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布赫带领团员们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宣传节目,用蒙汉双语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还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内蒙古广为传唱。特别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由布赫亲自参与创作,歌词朴实感人,旋律优美动听,在内蒙古各地广为流传。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文工团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建设性题材。布赫提出要创作反映人民新生活的节目,先后排演了《草原新貌》《牧民之家》等反映内蒙古社会变迁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内蒙古,还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对宣传民族团结、展示内蒙古新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政务历练:从基层到中央

1949年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23岁的布赫被任命为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团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这是他走上领导岗位的第一步,也开启了他从基层到中央的从政之路。

在青年团工作期间,布赫经常深入到农村牧区开展工作。1950年春天,他带队前往科尔沁草原调研青年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在一个月的调研中,他走访了数十个嘎查(村),与年轻牧民同吃同住。通过这次调研,他提出了培养蒙古族青年干部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后来被自治区政府采纳。

1953年,布赫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团委书记。在这一岗位上,他推动建立了青年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城市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特别是在1954年的一次重大旱灾中,他组织了3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这支青年队伍不仅帮助灾区渡过难关,还在当地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1956年,30岁的布赫被任命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深入研究农牧业生产问题。1957年夏天,他带领专家组在呼伦贝尔草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考察,系统研究了游牧民族定居后的生产方式转变问题。这次考察的成果,为后来制定游牧民族定居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1960年代初期,布赫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这一时期,他主要负责工业发展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内蒙古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1963年,他亲自带队赴苏联考察工业企业管理经验,为内蒙古的工业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1965年,布赫调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开始了在中央部门的工作生涯。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制定了多项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政策。特别是在1966年,他主持起草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若干规定》,这份文件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文革期间,布赫也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但在1973年,他重返工作岗位,被任命为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1977年,他参与组织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民族理论工作会议,推动了民族理论研究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布赫参加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后,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在民族工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1979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为民族地区参与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这些工作为他后来主政内蒙古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主政内蒙:改革开放新篇

1982年春,56岁的布赫正式出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他的上任恰逢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内蒙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上任伊始,布赫就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在短短三个月内,他走访了自治区12个盟市,深入了解基层情况。

1983年,布赫提出了"东联东北、西接西北、北开蒙俄、南联华北"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充分利用了内蒙古的地理优势,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同年夏天,他亲自带队考察了中蒙边境地区,推动建立了满洲里口岸经济特区,这成为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农牧业改革方面,布赫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1984年,他在锡林郭勒盟试点推行"草场承包制",允许牧民家庭承包草场,自主经营。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5年底,全区80%以上的草场实现了承包到户,牧区经济出现显著好转。

工业发展是布赫主政期间的另一个重点。1986年,他果断决策,投资建设了包钢稀土开发项目。这个项目不仅促进了内蒙古的工业转型,还使内蒙古成为世界重要的稀土生产基地。同年,他还推动建立了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内蒙古引进外资和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布赫关注的重点。1987年,他推动成立了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联盟,整合全区高等教育资源。在他的倡议下,内蒙古实施了"双语教育工程",在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注重提高汉语教育水平。

1988年,布赫开始实施"科教兴蒙"战略。他亲自过问内蒙古科学院的筹建工作,推动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在农牧业科技领域,他推动成立了草原生态研究中心,开展草原治理和生态保护研究。

在文化建设方面,布赫提出了"弘扬传统、面向现代"的方针。1989年,他推动举办了首届内蒙古那达慕大会,这不仅传承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他还支持现代文化艺术发展,推动建立了内蒙古艺术剧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

1990年,在布赫的主持下,内蒙古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这个工程包括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显著改善了边境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这一年,内蒙古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效。

五、晚年岁月:继续为民族工作奔波

1991年,布赫虽已卸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职务,但仍然活跃在民族工作第一线。这一年,他受邀参加了全国民族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与思考》的重要发言,这份发言材料后来被整理成专著出版。

1992年春,已届66岁的布赫应邀赴新疆考察民族教育工作。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他走访了多所民族学校,与教师学生深入交流。考察结束后,他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议》,其中多项建议被采纳实施。

1993年,布赫开始着手整理自己数十年来积累的工作档案和研究资料。他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捐赠给了内蒙古档案馆,建立了专门的"布赫档案专柜"。这些资料为研究新中国民族工作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1994年秋,布赫参与筹备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筹备过程中,他提出要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又要适应时代发展。这次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1995年,布赫开始编写回忆录。在写作过程中,他多次前往内蒙古各地,重访往日工作过的地方,收集补充历史资料。这部回忆录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从政经历,也真实记载了内蒙古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

1996年,布赫参与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考察活动。他带领一支由民族理论工作者组成的考察队,重走了70年代他曾经考察过的路线,对比研究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这次考察的成果后来整理成《民族地区发展轨迹研究》一书出版。

1997年,布赫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民族地区老干部座谈会。会议期间,他与来自全国各民族地区的老同志们共同回顾了民族工作的历程,探讨新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纪要被整理成内部参考资料,供相关部门参考。

1998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布赫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这一年,他受邀为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的学员们讲授民族工作经验。他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整理成《民族工作实务讲座》,这些讲义材料后来成为民族干部培训的重要教材。

1999年,布赫最后一次返回内蒙古草原。在这次行程中,他专程看望了当年文工团时期的老战友,探访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呼和浩特,他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重大公开活动。

2000年初,布赫将自己收藏多年的蒙古族历史文献和民族研究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内蒙古图书馆,建立了"布赫文献专藏"。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内蒙古历史和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0 阅读:0

悠闲青山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