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离不开手机的时代,唯一能让放下手机的时光,大概就是老友相聚,尤其是因为要一起处理某些事,好久不见的老友,聚集在一起。
那天因为要一起参与一件事,认识二十多年的老友聚在一起,尽管都是G城人,但毕业之后,又齐刷刷一起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次数还真的不多。
G城的乡下有许多的山岭,并不是山西那种层峦叠嶂的山峰,我们这里起起伏伏的是丘陵,全市几乎都没有平整的地方,全部都是沟壑纵横,起起伏伏。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个叫岭上的地方,那里部分被开垦成了农田,剩下的很多并不适合耕种,疯长着各种乔木和灌木。
那天我们一群人,要去一个叫做岭上的地方,这是个通用地名,实际上并没有准确的方位,五个人一辆车,有三个都是纯当地的。
开成的也是这个镇上的,不过多少有一点点不熟,就问L同学,怎么走,L同学很冷静的说,往前开,大概七八分钟,会有一个上山的口子。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忘了,内容大概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时候,小男孩在地里藏了宝贝,多年后回来,按照记得的步数去量,却怎样也找不到埋藏的宝贝了。
这往前走七八分钟,也是走路需要十几分钟,似乎感觉开车时间会少一点,但实际上车随便一开,可能就是走路好久的实际距离。
车子往前开,走着走着,前面没什么车,也没什么人,车上很安静,我说这怎么像进入了异世界空间,这路不对吧。
作为非本镇人,提出这样的质疑,显然不合适,但这明显再往前开,就已经出了村子了,不管你曾经以为你的村子有多大,在平坦的公路上开十几分钟,也绝对超过村子的范围了。
看情况实在不对,我们决定掉头往回走,在路过了几个相似的路口之后,最熟悉路的L同学说,就是这里,从这个路口拐到岭山去。
岭上的路,都是蜿蜒崎岖的,坐在车上,就听见外面荆棘的枝条次次拉拉,次次拉拉划拉着刚买的大SUV上,J同学一直调侃车主你心疼不,你心疼不。
小时候来岭山出花生,除草的痛苦经历,对上岭山一直都有恐惧,但这次坐车来明显很是请从,但新的麻烦出现了。
我们迷路了,说出来真的是有些难以置信,五个人里,有三个是本乡本土的,小时候还都来过这里,但居然就这么迷路了,怎么都找不到我们要去的地方了,跟随的大队人马,就这么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就是山岭,哪怕是很多人,很多车,一旦进去了,哪怕就是拐了个弯,说看不见,真的就是一点都看不见。
开车在颠簸的土路上到处寻找目标,,突然遇到一个非常明显高大的建筑,一个同学说,看这里有个桥,这么大,当初是怎么建成的。
我看了看,说这不是桥,只是长得像桥,它是水渠,在这山岭之巅,有个有距离地面非常高的,像桥一样的建筑,纵使我们都是人到中年,也有人会把它看成是桥。
这并不是桥,这是当年的引水工程,通俗的讲这是水渠,新中国成立的后的几十年,在农村大搞水利建设,这样的工程非常多,著名的红旗渠,不知名的实际上有千千万,还有无数的蓄水池。
而那些干涸的蓄水池,也成了小时候,小伙伴们喜欢去探险的地方了,而如今这些水利工程,大多数都废弃了,甚至很多人看到它,都要问问这是干什么的。
这其实就是父辈们,当年工作的地方,他们用手抬,用肩扛,建造了很多工程,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要参与劳动,为新社会添砖加瓦。
因为不是本村的,我不敢确定眼前的建筑,同学的父辈们是否参与,但我知道,站在我家门口,看到远处的山上,有个非常明显的缺口,我妈说,炸那些缺口,她也有份,当年她也在山上参加劳动,炸山采石。
古代社会的二十四史,真的就是帝王将相的个人传记而已,普通人,其实也很难参与到社会的大变化之中,麦子熟了五千次,记录割麦子的人,却几乎没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普通人参与到了时代的洪流之中,一个普通人的经历,也完全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
你以为的普通,其实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中国这最近几十年的变化,在牛的超级工程,其中都有普通农民的参与。
全社会各个阶层,全部都深层次卷入到这场变革之中,你卖出的第一个布鞋,可能就是你们当地市场经济的开端,外出打工的路途,就是中国腾飞的见证。
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这些在当代中国,应当被最真实的保留和记录下来,要不然短短几十年,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为什么要在如此崎岖的山岭上,砌成如此高度和长度的水渠。
沈复说,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我想把这些真实的个人历史记录下来,不是项羽,不是刘邦,但同样有着值得值得回忆的一生,留个自己,也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