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非美术名校的毕业生,却有着精湛到无人可及的画技。
他,在艺术界内享有盛名,却戏称自己的技艺不过是“花把式”而已。
他,是国内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却仍过着深入浅出的质朴生活。
他,曾画过两个破旧的发动机,但售出的价格却相差近十倍,这又到底是为何?
01 赛道
1963年,四川省大竹县。
冷军诞生于当地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照理说,他的命运应该与艺术绘画背道而驰。
可偏偏他从小就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他确实有着一定的天赋。
曾经,冷军在镇上赶集的时候看到过老虎的画像。
仅凭他脑海里的三分记忆,便将那幅画像临摹得惟妙惟肖。
因此,他也得到了学校老师的青睐。
他接过老师赠予的画册,便踏上了探寻绘画技法的道路。
临摹为冷军的绘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家附近的新华电影院也出了不少力。
闲时,他总会站在电影海报前,详细地端倪。
不过,毕竟那时的他青涩且腼腆,只敢看上几眼牢记在心,随后回到家中继续画。
如此反复多日,才能够完成一幅真正的画作。
他就像是着了魔一般,彻底迷上了画画。
起初,冷军以画传统国画为主。
一幅《秋肥》将秋水之下的螃蟹描绘得神形兼备,灵活生动。
他画的狮虎,虽然只是黑白灰的水墨画,但姿态上却透露着威风凛凛。
齐白石以画虾出名, 冷军的这幅《小趣》也以虾寄意,简单却又活灵活现。
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风骨被他的画作有所诠释。
那么为何他会走上了“超写实派”油画的这条赛道?
02 是天赋还是炒作?
1988年,某美术展聘请冷军为评委,但需要他带着写实作品参展。
然而,他那时一直在抽象和表现性绘画的领域里实践着。
既然如此,他也只能选择临时起意画上一幅画。
某天下午,他在案台上摆上一组静物,仅过了半天之余,他便画完了。
眼见自己画得还不错,他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冷军用时两天完成了第二幅画作,紧接着第三幅用了一周,一直到第六幅画,他竟然要用上一个月来精雕细琢。
命运地齿轮开始转动
从1991年开始,冷军的作品名震国内外艺术画展。
伴随着他获奖无数而来的是业内外人士无数的质疑和舆论。
1992年,冷军在某废品回收站里看到了一台尘封多年的柴油发动机。
没想到,被激发出灵感的他竟以此作画,将其取名为《丰碑》来表达对工业时代的敬意。
1993年,另一个沾满泥土的发动机被他以油画的形式搬到了展览上。
他给它取名为《文物·新产品设计》,传统与现代的连接,让发动机犹如一件珍藏。
但同样是以发动机为原型的画作,两者的售价却有着天差地别。
2006年,《文物·新产品设计》以198万元的价格被卖出。
2011年,《丰碑》在北京的拍卖会上最终以1897万元成交。
从表面上来看,一个是“躺着”,一个是“站着”,难道就因如此便让价格悬殊近十倍吗?
事情还要从2011年说起。
当时,冷军的个人画展在深圳美术馆举办。
某位任职美术教师的观众对他进行了投诉。
“这位画家是把画拍成照片开展览欺骗观众!”
此话一出,另一些质疑的声音随即跟上。
“他是不是用了高科技,还是眼睛有某种超能力。”
只看冷军淡然一笑,给予了回答。
“我的眼睛不仅没有特殊构造,反而因为搞创作的缘故,有着就百度的高度近视。”
“既然要画,就要画到极致。”
诚如他所言,他的画的确经得起被放大来看。
就拿《文物·新产品设计》来说,虽然在手机上是小小一张图片,但现实的画作尺寸则接近一张单人床那么大。
而据说冷军在作画时用的是国外进口的一种尼龙小笔,架着画杖从白天到黑夜,一点点地描绘,正常情况下,一天也就只能画出一枚硬币大小的面积。
在曾经的西方艺术界以写实为傲,但在国内尚不普及的年代,很少有人能看懂其画作的精髓。
然而,一千八百万并非冷军作品的售价极限。
此后两幅作品被拍下的价格,也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舆论。
03 值不值?
2019年6月,嘉德拍卖会。
一幅看起来被“垃圾”堆砌而成的画作,竟然以4370万的价格被拍下。
而它便是冷军在1995年创作出的《世纪风景之三》。
和早期的写实不一样,这幅作品是他取材于韩国现实的一场灾难,再凭借着想象,用钢筋水泥和塑料玩具堆砌出了世界地图的轮廓。
当然,网友的评论是褒贬不一的。
欣赏它的,会说这幅画立意深远,也具有超强的批判意义。
不欣赏它的,这么没有美感的画作,根本配不上四千多万的价格。
再说另一幅名为《小姜》的画作,在同年的秋季拍卖会上,拍出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天价。
自打和前妻离婚后,冷军一直保持着单身。
但后来他一直致力于描绘女性肖像,继而传出了各种与女模特的感情绯闻。
这次,《小姜》以7015万的成交价被拍卖,免不了外界一番非议。
你以为冷军是内心对女人渴望至极才会开始大量地画女人?
实际上,他只醉心于油画色彩在光线下呈现出的神奇。
对于他而言,这些是其他画种和照相机都无可媲美的。
的确,他笔下的小姜也好,小罗也罢。
无论从肌肤到衣着的纤维,放大十倍之后都丝毫找不出破绽。
不过,当不在现场的他通过朋友得到了拍卖成功的消息,却表现得很平静。
“我当时误以为可能拍得很高很高,因为他在恭喜我嘛。我一看,六千多万,‘哦,这样啊’,我当时就是这个情绪。”
冷军倒不是因为价格不如预期而叹气,只是庆幸,再高一点的价格或许又要招来“炒作”的质疑。
结语
当然,艺术画作对于欣赏者而言本身就是“各花入各眼”。
但对于创作者而言,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冷军那份追求精益求精的热忱,还是足以令人敬佩的!
部分资料:
《小姜》拍7千万天价!冷军独家回应:如有类同,我把所有作品都烧掉 - 红星新闻
冷军作品拍天价不意外,但“画得像”的作品不能抬得过高 - 新京报
长江日报梅繁与冷军的对话_藏界人物_新浪收藏_新浪网
这个人的手比相机像素还高,一幅画卖6000万,比照片还真 -北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