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李行亮为什么突然爆哭了!原来是麦琳连续指责李行亮,并且提出离婚要走两个孩子,把钱分一分。
麦琳:“把孩子分清楚,咱俩就别过了,不想过了!”李航亮想要女儿,然后就吵起来了。
麦琳:“我就不明白了,孩子是我生的,你跟我抢什么呀?”
李行亮觉得,儿子跟麦琳性格像,女儿更像他自己。
李行亮:“她爱吃苹果,你天天跟她说梨 好,就是你对她好吗?”
李行亮:“她(李行亮的女儿)是我的影子,我家没有人了。”
李行亮:“你们又跟我不一样,只有她跟我一样!”
李航亮想要女儿的重要原因可能是,不想女儿以后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感受,他可能想象到了他在麦麦身上得到的感受,将来他的女儿也会从他的妈妈身上得到同样的感受,他只是不忍心。一句我家没有人了。彻底让麦琳闭嘴。
而最大的反转也来了,吵完她俩和好了,还深夜互诉衷肠,第二天,李行亮更是一句“心肝肝”,让观众直呼,受不了。
01
为什么李行亮这个当事人,这么没有尊严。想必这是让我们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在深入探究李行亮与麦琳的关系时,早期的采访资料以及李行亮的相关表述都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李行亮在事业层面似乎期望另一半能够围绕自己展开。这种心态在中国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中有迹可循,传统观念里,男性往往希望在事业上得到女性的支持与配合,而女性则习惯在情感关系中被呵护与哄劝,这一模式在他们的关系起始阶段体现得较为明显。当时李行亮对麦琳多有捧逗与哄劝之举,以此来维系情感纽带。
在这种关系模式中,男性因享受女性围绕自己而产生的一种 “被需要感”,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控制欲。
但在他们看来,这并非是控制,而是一种关心的体现。
相应地,女性也会从这种控制中获取安全感,从而使得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平衡状态。然而,随着李行亮在事业上凭借自身才华取得成功并积累了财富,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麦琳开始出现焦虑情绪,进而加强了对李行亮的控制,这一变化让李行亮难以忍受。
面对婚姻中的困境,他们选择参加节目来解决问题。
麦琳参加节目或许并非认为婚姻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尽管她确实处于焦虑之中,但她深知自己在与李行亮的关系中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并不希望离婚。
不过,他在婚姻中压抑的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例如在节目中出现打赌等事件时,他没有进行阻拦,在刘爽、杨子花钱等事情上,只要不是自己主导的行为,他便不会刻意阻止,也不会主动告知麦琳。但在真正的大事面前,他必然会站在麦琳这一边。
可以类比那些拥有令人窒息的父母的子女,他们长期被压抑着愤怒,内心的情感被父母利用愧疚感所操控。
李行亮在婚姻中的处境与之相似,他渴望发泄内心的不满,却又因自身的道德约束以及对婚姻关系的依赖而不敢肆意妄为。
因此,那些认为李行亮故意设计麦琳出丑或者特意上节目以求离婚的观点,显然是没有深刻理解他在这段婚姻关系中的复杂情感与无奈处境。
实际上,他已陷入一种无力摆脱的困境,既没有足够的心力去挣脱麦琳的束缚,又难以继续忍受当前的婚姻状态,最初参加节目也是真心希望能够解决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
02
在《再见爱人 4》的最新一期节目里,杨子与黄圣依这一组的互动格外引人瞩目。
开启单线互动环节后,杨子的 “强权” 特质再度彰显。黄圣依多次因害怕骑马时与杨子挨得太近存在危险而明确拒绝,然而杨子却始终保持强硬态度,执意要求黄圣依按照他的意愿做出反应。
与此同时,黄圣依好友的直言让他们之间矛盾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此时杨子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从最初的那种含糊其辞逐渐走向 “不装了” 的直白。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他甚至直言 “黄圣依,你要是这样,那就别录了”,随后起身愤然离席。
黄圣依在这段关系中一直处于 “忍者” 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杨子在短短两集节目时长里就成功地引发了观众的反感,就连一向力求保持理性的催更团都难以忍受。
黄执中在观察过程中到后面直接放弃对杨子言语的分析,他无奈地表示 “很认真地分析他的话会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姜逸磊的评价则更为犀利,称杨子是她在现实、网络等所有认识的人中 “集所有中年男性爹味于一身的人”“恶劣至极”。
杨子的 “爹味” 表现得极为明显且无法被忽视。
在三对伴侣首次见面集体吃饭时,杨子就以一种老板的姿态对众人进行 “教育”。他先是头头是道地分析起跳伞,可巧的是另一位嘉宾葛夕是资深跳伞爱好者,这让他的分析略显尴尬,随后他又转而开始分析人性。这种对任何事物都装作一副行家模样、夸夸其谈的做派,致使刘爽赐予他 “懂王” 的称号。
那么 “爹味” 为何会如此令人反感呢?从杨子的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谓的 “爹味” 其实就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矮化身边的所有人。
当这种情况严重时,会直接剥夺身边人的 “认知权利”,甚至会引发哲学家克丽丝蒂多森所提出的 “证言窒息” 现象,即带有胁迫性的自我沉默。
这是因为当听者对说话人的能力表示怀疑或进行抨击时,说话人最终只能被迫选择保持沉默。
而剥夺 “认知权利” 的极致状态便是 “煤气灯效应”。
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指出,“煤气灯效应” 的结果是使受害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相信施害者的故事,而非自己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在认知层面被完全支配,甚至可以说是被 “殖民” 了。这或许就是黄圣依独自一人时能够保持清醒,但在杨子身边却总是陷入沉默的根本原因。
对于杨子而言,在这档离婚综艺的放大效应下,媒体竟沦为了他愚弄观众的工具。
他企图借助媒体来获取关注与流量,甚至将其作为炒热话题反哺自己直播间从而谋取利益的手段。他这种精心设计言行,把媒体当作武器,愚弄大众,利用舆论来报复伴侣、挽救婚姻的做法,与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情节如出一辙。
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在他眼中都仅仅只是工具。一旦将他人工具化,就必然会产生排序,也就不再存在平等关系。王小波曾说过,尊严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来看待,而非一个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子让整个世界都成为了低人一等的 “他者”。
这也正是观察室与广大网友集体愤怒的根源所在。
03
然而,这样的一个男人,黄圣依为何能够忍受长达 17 年之久呢?仅仅依靠这 18 天的综艺节目录制内容显然难以探寻到真正的答案。
黄圣依早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相较于单纯的关心照顾,她更倾向于能够镇得住自己的人,而非仅仅局限于情情爱爱。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他们在采访中几乎未曾提及 “爱”,在此次节目中暂时也很少涉及。在备采时,黄圣依也坦言杨子并非是那种 “满足我对另一半所有想象” 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方晓义认为,“幸福的婚姻各有不同,而不幸的婚姻都是一样的”。
美好的婚姻能够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而每个人的需求又不尽相同,正所谓 “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如果暂且排除 “煤气灯效应” 的影响,那么杨子必然在某些方面、较长时间内满足了黄圣依较为核心的需求。
或许,这一季节目邀请杨子和黄圣依夫妇的目的就在于剥离包裹在爱情表面的那层蜜糖外衣,从而深入探究婚姻中那些更为隐秘、难以言说的现实暗面。
黄圣依对杨子的发问,究竟是她走向清醒的标志,还是仅仅是为了掩盖尴尬而不得已做出的反应呢?答案或许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才能知晓。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虽然被当成了舆论工具,但也借此见识到了人类情感与婚姻关系的多样性。倘若能够从中学到一丝婚姻的真谛,那么即便为此多长几个乳腺结节,似乎也算是有所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