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19辆宝马,谈谈我对豪车的理解|车主来信

36氪 2025-02-06 14:30:49

|本期品牌:宝马

|本期车主:70后车主,从事投资行业。购买过19台宝马。包括E60至今的G68七台5系、数台X5、7系、X7,电动车型i3、iX3、i5、iX,以及M Power系列的M3、M6。

我是一位资深宝马车主,大家都叫我Bimmer大表哥。

从2003年至今,我购买了19辆宝马,现在我最常开的车是宝马的电动车型i5。

我理解的豪华汽车:安全、以人为本

现在市场上多了很多新品牌,我并不排斥,但很费解。

汽车是一个耐用型消费品,但现在的消费关注点,已经成功被转移到所谓的智能化、冰箱彩电大沙发去了。

大家忽略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使命与送达、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性、车的质量与耐用性。而这些,就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执着购买宝马的最根本的原因。

BBA对豪华品牌的定义,更多强调安全。

奔驰讲究的是被动安全。当奔驰车发生事故,要触发气囊时,车窗会随之下降几毫米。这么做的原因是,气囊弹出时,会对车内空气造成压缩,可能会刺伤乘客耳膜,车窗打开后,这样的风险便消失了。

奔驰连耳膜的安全都考虑在内了,的确令人敬佩。

宝马的安全理念则体现在底盘与操控中。比如紧急避让的时候,由于宝马车操控好,它可以用更小的S弯来躲避障碍。宝马优秀的操控能力,使得大部分事故成为“虚惊一场”。并且,宝马在被动安全方面也是做的很到位的。

宝马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有规模巨大的研发中心,并且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做创新。

一辆宝马车上市之前,研发需要3-4年,加上测试需要至少6年半时间。要在全球各种极端环境下,经历上百万公里的测试,测试之后还要不停修正,直到最后投入生产。

在安全之外,我理解的豪华还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隐私。现在这些车,想要做高度智能化,你就别聊隐私这个事。

高度智能化背后,别人可以远程看到你车里的一切,包括定位。并且这一切车主是没有选择权的,否则这个功能就用不了。我并不认可这样的事情,但很多人并不在意,甚至因为隐私泄漏,在网上火起来,还被认为是一件好事情?

第二点,平衡。

现在很多便宜家用车,都做成了高性能车,这很危险。要知道,大部分的普通客户都是没有赛车经验的。

我买过一辆宝马M6,这辆车各方面配置都符合它的车速。车身和底盘有十足的支撑力,轮胎抓地力好,悬架也是足够驾驭的。但它非常不舒适,这就是一个纯血性能车,平常拿来家用就会差一些。

性能是性能,家用是家用,宝马做得很好。但现在,二十几万的车,就给配置非常高的加速性能。速度媲美赛车,但车辆配置并不符合赛车的安全性要求。一套赛级的刹车系统比你这车都贵!这样的车要怎么获得信任?

第三,是品牌背对消费者时做的事情。

比如车辆的后排屏幕,我的i5选配了后排8K高清影院屏幕,虽然贵,但体验感非常好。

我曾经问过一些新势力车企的人,他们有些车的后排屏幕,成本价就千八百块钱,而宝马这块屏成本过万,这就是品质的差异,能用与好用是两回事。

电吸门这个配置也是,宝马的采购价格要过万,但很多新势力的成本就一千多。宝马为什么这么做?宝马傻吗?这就是传统品牌的底线,用更好更安全的配件会在极端情况下为遇到事故时能打开车门营救!

再比如,我买过一台宝马iX,这辆车用的皮革,是用橄榄叶提取物制成的,特别环保。全车碳笼的设计更加安全。宝马说的环保,并不是做做样子的,宝马提供的很多配置,也都不是只做样子,而是从头到尾地把这个配置做好、做透。

我为什么当了22年宝马粉

2003年,我买了人生第一辆宝马E60五系,一辆50多万的二手车,也是最经典的第五代鹰眼,除了轮胎是国产外,其他零件基本都是纯进口的。

当初买这台车最真实的原因,其实是二十冒头的时候很喜欢的一个姑娘,最终她选择了一个开着宝马7系的男人,难道开宝马的男人这么有魅力吗?

那时候一辆全新7系要卖一百多万,在2003年,这已经是一套房子的价格了,所以路上能见到的宝马非常少,宝马就是金钱与社会地位的象征。这样的稀缺与象征意义,便是豪华的含义之一。

我购买的这辆二手宝马,构建了我的汽车评价体系,在后来购车用车的20多年里,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宝马这样一个豪华汽车品牌的内涵。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驾驶乐趣?那么答案一定是“BMW”。

举一个例子,奔驰的方向盘设计是内扣式的,驾驶过程中越握越紧的感觉,必须要两只手紧握方向盘才行。

而宝马运动型方向盘的转向精准、直接,没有虚位,带来极佳的驾驶质感。转向力度恰到好处,既不过于沉重也不过于轻盈,使得驾驶过程自然流畅‌。方向盘的反馈性能优异,高速行驶时能更快速、准确地掌控车辆,提升驾驶乐趣‌。

并且我买的第五代宝马5系,配置是非常高的,6缸发动机,带6档变速箱、宝马自己的iDrive系统,还有全球首个主动转向系统。这个主动转向技术的实际感受相当惊艳,这种配置和体验,我觉得才可以叫豪车。

开宝马这二十多年,我感觉宝马汽车的变化还是蛮大的,从以前的很沉的方向盘到如今的轻盈精准的方向盘,从以前的紧绷、路感更清晰悬挂,到如今的过滤性更强,操控力与舒适度兼备的底盘。

宝马一直在进步,向舒适度进行了妥协,但也保留了驾驶乐趣。并且宝马的配置其实是更丰富了。

20年前,只有几个喇叭就叫高保真音响,但现在,宝马很多车都标配了16扬声器的哈曼卡顿,高端车型甚至配了30扬声器的宝华韦健钻石高音车载音响。

再比如,零几年时,我的宝马车有一个非常牛的配置,HUD抬头显示。我走到哪都要让人家来我车上看这个HUD,虽然还是最初形态的产品,但确实是当时最先进、新潮的配置之一。

你再看现在,30多万的宝马,HUD、液晶仪表台、哈曼卡顿音响,这些全给安排上了。相比以前我们买的车,宝马价格低了,配置反而更好更丰富了。

市场传言“减配”并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只是客户需求有了变化,宝马做了配置的调整而已。

比如宝马X5的后备箱电源,最新一代的宝马X5取消了这个配置。我问过一些宝马的技术人员,他们告诉我,宝马做过用户调研,90%以上的用户都没有使用过这项配置,所以新款取消了。

把使用率低的功能取消进行更换,这不算是进步吗?

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宝马,但也希望曾经用主动转向技术、用HUD技术与极致的驾驶乐趣引领时代的宝马,能够跟上目前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在智能化方面有更快更新的迭代。

同时也希望宝马能够多在全国组织粉丝活动,要让更多人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体验到宝马品牌魅力与更新的产品。

「每年上百款的新车发布,技术迭代眼花缭乱,最终都是产品在说话。一款车的表现如何,带给车主何样体验,塑造了什么故事,还需要车主来讲。36氪汽车倾听了大量的汽车用户倾述,推出「车主来信」栏目,传递他们的声音。」

1 阅读:87
36氪

36氪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提供深度的商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