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红薯病虫害大家族,特征危害早了解,防治工作更高效
红薯,那可是咱农民心里的宝贝,无论是把它做成香甜的红薯干,还是煮成一锅软糯的红薯粥,都让人垂涎欲滴。可要是红薯得了病虫害,那这一年的收成可就大打折扣了。
红薯的病害有很多种,咱们先来说说红薯黑斑病。这黑斑病就像是红薯身上的“黑疤”,一般在红薯的幼苗期就开始捣乱了。健康的红薯苗那可是鲜嫩翠绿的,充满生机。可一旦染上黑斑病,苗尖就会出现黑色的小点,然后慢慢扩展成黑色的病斑。这些病斑就像是恶魔的爪痕,不断侵蚀着红薯苗。得了黑斑病的红薯苗,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原本茁壮成长的小苗变得病恹恹的。而且,这个病害还能让红薯在贮藏期的时候也遭殃,储存的红薯也会腐烂变质。
还有红薯茎线虫病,这个病害就比较“狡猾”了。从外表看,红薯的茎和叶可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但是一旦切开红薯,你就会发现里面的茎线和薯块都已经被侵害了。正常的薯块内部是均匀的,而染了茎线虫病的薯块,里面会有白色的线虫在里面钻来钻去,就像一团乱麻。这种病会让红薯的产量大大降低,而且还影响红薯的品质。和健康的红薯相比,染病的红薯口感差了很多,吃起来干巴巴的,没有了红薯原本的香甜。
说到红薯的虫害,那也不能忽视。红薯天蛾就是红薯的一大“天敌”。这种害虫的幼虫长得又肥又大,它们的胃口可不小,整天就在红薯叶上大口大口地啃食着。原本长满绿叶的红薯植株,被红薯天蛾的幼虫这么一折腾,叶子就变得千疮百孔。它们吃叶子就像是人类吃饭一样,一片叶子很快就会被吃到只剩下叶脉了。而红薯叶对于红薯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人的肺一样,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子被破坏得这么严重,红薯的生长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养分供应不足,红薯就长不好了。
再看看红薯麦蛾,这虫子也不简单。它的幼虫会在红薯的叶背吐丝结网,就像是给红薯叶盖了一层“被子”。但是这可不是什么好“被子”,被这网盖住的地方,叶片就不能正常呼吸和进行光合作用了。而且,麦蛾的幼虫还会在网下啃食叶片,让叶片变得残缺不全。和没有遭受虫害的叶片相比,被麦蛾侵害的叶片颜色变得发黄,失去了生机。如果没有及时防治,红薯的产量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于红薯的病虫害,咱们得提前做好防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红薯的高产和优质。防治病害方面,首先要做好种薯的选择。健康无病的种薯就像是健康的种子,是红薯高产的基础。在选择种薯的时候,要仔细观察,那些表面有伤口或者已经有病斑的种薯可千万不能要。这就好比盖房子,如果基石都有问题,房子肯定盖不好。而且在播种之前,可以把种薯进行消毒处理,用一些合适的药剂浸泡一下,这样就能把种薯上可能携带的病菌杀死,在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红薯的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田间的管理。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是非常重要的。红薯就像人一样,需要充足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土壤肥力不足,红薯就会长得瘦弱,抵抗力下降,就更容易得病。但是施肥也不能过量,过量的肥料可能会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也会影响红薯的生长。就像人吃多了不消化一样,红薯也需要适量施肥。灌溉也要根据红薯生长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在干旱的时候要及时浇水,在雨水多的时候要注意排水,避免红薯因为积水而得病。
防治虫害也需要多管齐下。对于红薯天蛾和薯麦蛾这样的害虫,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的方法。比如说,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这些害虫有趋光性,会在夜晚被灯光吸引过来,然后就可以把它们捕杀掉。这就像是给害虫设了一个陷阱,让它们自己往里钻。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说放养一些害虫的天敌。像赤眼蜂就是红薯天蛾的天敌,赤眼蜂会把卵产在红薯天蛾的卵里,这样就可以抑制红薯天蛾的繁殖。
另外,用农药防治也是常用的方法。但是在使用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按照说明书来使用,不能过量使用。过量的农药不仅会杀死害虫,还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可能会在红薯上残留,对人体健康也有危害。就像一把双刃剑,农药用得不好就会伤了自己。
冬季大棚种玉米不简单,温湿度调控得精细,模拟自然好生长
冬天的大棚里种玉米,可不像咱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要是在大棚外,玉米可以接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按照自然的节奏生长。可是在大棚里,就需要咱们人为地去创造条件,尤其是温湿度的调控,还得尽量模拟自然的环境。
咱们先说说温度。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像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一样。在玉米的种子萌发期,温度比较关键。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在10 - 12摄氏度左右。如果温度太低,种子就像被冻僵了一样,很久都不会发芽。而大棚里如果温度不合适,就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和正常的自然温度条件下相比,大棚里的温度更容易出现波动。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做好保温措施,大棚里的温度可能会降得很低,种子的发芽就会受到抑制。
当玉米苗长出来之后,温度的需求又有了变化。白天适宜的温度在22 - 25摄氏度左右,晚上则在10 - 12摄氏度左右。这个时候,如果大棚里的温度过高,玉米苗就会长得比较细弱,就像人在高温下会变得慵懒一样,没什么精神,而且容易徒长。徒长的玉米苗植株很高,但是茎杆很细,抗倒伏能力差。要是温度过低,玉米苗的生长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可能会被冻死。对比正常的自然生长环境下的玉米苗,大棚里的玉米苗对温度的依赖性更强,因为大棚里的温度调节全靠咱们农户。
湿度也是个大问题。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合适的湿度是很重要的。在玉米的苗期,土壤的湿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湿度太高,土壤就会变得泥泞,玉米苗的根系就容易缺氧,就像人在水里泡久了会喘不过气来一样。但是如果湿度太低,土壤又太干,玉米苗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就会干枯。而大棚里的湿度不像外面自然环境下那么好控制。有时候大棚里可能会因为浇水过多或者通风不及时导致湿度过高,也可能会因为通风过度导致湿度过低。
在大棚里种玉米,通风也是调节温湿度的重要手段。通风就像是大棚的“呼吸”。合适的时间通风可以调节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在白天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可以适当通风,让大棚里的温度降下来,湿度也能得到调节。但是如果通风过度,把大棚里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热量都放走了,又会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就像人在呼吸的时候,不能呼吸得太急促或者太微弱一样,要恰到好处。
光照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虽然冬天的大棚会遮挡一部分阳光,但咱们还是要尽量让玉米得到充足的光照。充足的光照就像是给玉米注入能量。和在大田里自然生长相比,大棚里的光照条件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有时候因为大棚的朝向或者周围有遮挡物,玉米得到的光照就会减少。光照不足的话,玉米的光合作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产量也会降低。
为了让大棚里的玉米生长得更好,咱们还得对土壤进行精心的管理。土壤就像是玉米的“床”,肥沃疏松的土壤能让玉米茁壮成长。在冬天的大棚里,土壤的肥力容易流失,所以要定期施肥。而且施肥也要根据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来调整。和在露天的土壤相比,大棚里的土壤因为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的活动也会有所不同,这对土壤的肥力也有影响。
冬季大棚种玉米,温湿度的精细调控和模拟自然生长环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这需要咱们农户不断地去学习、去摸索。只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全了,玉米才能在大棚里健康地生长,迎来丰收的季节。这也是咱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执着的体现,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想让庄稼长得更好,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