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6 日 20 时 30 分,一则噩耗如晴天霹雳般传来,99 岁的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因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黄旭华出生于 1926 年,广东汕尾的秀丽山水孕育了他,也在他心底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1949 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后,他便一头扎进了与海洋重器紧密相连的征程。
1958 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启动,黄旭华成为最早投身研制的 29 人之一。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核潜艇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全新且神秘的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还必须严守保密要求,不能向外界透露丝毫消息。
研制之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最原始的算盘、计算尺,甚至借助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在设计原理的抉择上,黄旭华通过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坚定地支持水滴线型。
1968 年 5 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开始放样。1970 年 12 月 26 日,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 年 8 月 1 日正式交付,编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5 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如此快的速度,震惊了全世界。
这背后,是黄旭华和无数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努力,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让中国在核潜艇领域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
1988 年,核潜艇迎来至关重要的深潜试验。受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深潜试验事故的影响,参试人员内心充满了忐忑,有人甚至写下了遗书。而 64 岁的黄旭华却做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 —— 亲自参与深潜。
黄旭华不仅专注于科研,还心系国家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他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 2000 万元。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祖国的忠诚,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他那句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