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戾气”当遮羞布,“百姓心声”不容掩埋!

视闻聊社会 2025-01-29 04:07:44

在当下的舆论场,有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只要老百姓对某些社会现象表达不满,一顶“戾气太重”的帽子便常常不由分说地被扣下。仿佛只要贴上这张标签,所有的质疑、所有的诉求都成了无理取闹,都能被轻飘飘地消解于无形。

老百姓不满高企的房价,辛苦打拼多年,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的飙升,一家人想要拥有一个安稳的居住之所变得遥不可及。他们诉说着购房的艰难,对房地产市场的乱象提出批评,希望能有更合理的政策调控。可有人却置这些合理诉求于不顾,指责他们“戾气太重”,好似百姓对安居乐业最基本的渴望,成了一种不可理喻的情绪宣泄。

在教育领域,家长们为孩子的教育资源焦虑万分。优质学校学位紧张,升学竞争压力巨大,校外培训乱象丛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与孩子的学业负担。当家长们呼吁教育公平,批判过度商业化的教育模式时,“戾气”的标签又被拿了出来。仿佛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良好教育环境的追求,只是一种无端的愤懑。

还有医疗方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民众。挂号排队长、看病时间短,一些高价药品和检查让普通家庭不堪重负。当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的不足表达不满,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出质疑时,得到的回应有时竟是被指责“戾气太重”。似乎他们对健康权益的维护,对医疗改革的期待,都成了破坏和谐的杂音。

“戾气”这个标签,已然成了某些人逃避问题、压制民意的工具。它让本该被重视的社会矛盾被掩盖,让老百姓的声音被淹没。真正应该反思的,不是老百姓表达不满的方式,而是那些导致不满产生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公平正义、和谐美好的社会,民众有权利对不合理的现象说“不”。当把“戾气”当作万能标签随意张贴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民众的信任,更是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机会。只有摘下这张错误的标签,真正倾听百姓的声音,直面社会的症结,才能让社会在良性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与和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4 阅读:1019

评论列表

用户59xxx73

用户59xxx73

65
2025-01-30 14:11

前面加个“恶意”的齐活了,连讨薪都是恶意的[得瑟]

心飞扬

心飞扬

45
2025-01-30 15:40

我的要求很简单,我只想好好的活着。底层老百姓太难了。

诚信为本顾客上帝

诚信为本顾客上帝

7
2025-01-29 09:12

垃圾公知内容一个没有全是挑唆

用户11xxx28

用户11xxx28

2
2025-01-30 21:06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视闻聊社会

视闻聊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