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常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会有互相矛盾说法。
最近,我弄清楚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自从会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就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知道有“人性本恶”的思想存在。
前段时间写文章劝善,有朋友说:不是“人性本恶”吗?我一时答不上来。
最近听了王德峰教授的讲座后才终于懂了。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恶”是荀子提出的。
因为,为恶容易为善难,所以在当时,孟子的学说被埋没,荀子的学说反而大行其道。
但后来,人们就知道,“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根本就没有在同一个水平上讨论问题。
人性本恶,是从人的生物性角度来讲的,狗咬人一口,人一口恶气上来,一定要踢狗一脚,只是生物性的反应。
而“人性本善”,则是从人的精神(心灵)层面来说的,只有人,能和世间万物共情,帮助宇宙运行。
2、顿悟还是渐悟?
最近,一边读《论语》一边听关于《坛经》的讲座。对于顿悟和渐悟的理解,忽然就通了。
虽然主张顿悟和渐悟的是两个派别,且大部分人觉得顿悟胜于渐悟,但其实,顿悟和渐悟是一体的。
《论语》里有段解释说:顿悟就像忽然睁开了眼,一下子就可以看得很远。而渐悟就像是双脚,哪怕眼睛看得再远,都得一步一步地走过去。
我想象了下,如果是站在旷野,睁开眼就可以看到天边。但如果要走到那儿,那需要花的时间可多了去了。
顿悟和渐悟可不就是知行合一吗?顿悟是知,渐悟是行,缺一不可,不必分别。
3、以怨抱怨,还是以德抱怨?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人说:“别人对我坏,我就要对别人坏,孔子都说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解。
原句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可从来没说过让大家以怨抱怨,只说大家可以“以直抱怨”,直,是指正直、公正无私的态度,哪里有一点点怨气或者坏在?没有的!
我倒觉得,既可以“以直抱怨”也可以“以德抱怨”,但无论如何,不要“以怨抱怨”,否则怨怨相报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