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
河南省周口市市
高一下学期开学“分班考”
河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
译文
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虎口(节选)
王族
大风刮了一夜,到了天亮,天气被刮得像被黑夜紧紧拽着,死活挣扎不出一丝光亮。
李成军走出帐篷,抬头往上看,哈希勒根达坂变得黑乎乎的,像一块要砸下来的石头。他知道达坂不会砸下来,但达坂上的积雪会发生雪崩,倾泻下来会把山坡覆盖,把峡谷填满,也会把人吞没。李成军这样想着,觉得刮来的风像刀子一样,在脸上刺出一阵痛。他哆嗦了几下,想扣上军大衣的扣子,但一想今天又开不了工,便让大衣敞着,省去过一会儿又要解扣子的麻烦。
李成军是工程部队的副营长。
三天前,他带领一个连上了天山,在巴音沟口的山坳里驻扎下来。他们要修的这条路,从北疆独山子的“零公里”处开始,穿过天山的四个达坂、两个草原和一个大峡谷,最后到南疆的库车结束。这条路修通后,原先从北疆到南疆要三四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现在用一两天就能走完。人们已经为这条路起好了名字,叫“独库公路”。这条路在先前修了十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浅,今年从各地调动好几支工程部队,从独山子和库车两个方向同时施工,最后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会合。会合的那天,就是全线贯通的日子。李成军所在的部队从湖北调到新疆,负责这条路的石方工程。
他们一上山,就刮起了一场大风。
整整三天,都因为大风而无法开工。到了四月,山下的树都已经发芽,地上也有了一层绿色。他们从独山子出发时,一位战士看了几眼那绿色说,我们从春暖花开的湖北出发,到了新疆刚好又赶上看天山上的花朵。战士们一片欢呼,照那位战友的话说,他们在一年之中赶上了两个春天。李成军听了那位战士的话后也很高兴,在春天施工,天气暖和,风调雨顺,一定会很顺利。
不料,四月的天山却冰封雪裹,仍然是一副冬天的样子。这三天,李成军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看天气,他希望风经过一夜吹刮后,像用尽了力气的人一样,疲惫地落入或远或近的角落,不再像虎视眈眈的大手,阻挡得人迈不出一步。但是今天还是老样子,大风虽然吹刮了一夜,却像永远也用不完力气似的,又开始了一天的肆虐。
李成军暗自叹息,天山不是一般的山,人一来,就给你一个下马威。
连长欧阳家良来请示李成军,“副营长,今天的风又是这么大,怎么办?”
李成军说:“不能再等了。”
欧阳家良有些疑惑,“那就开工?”
李成军摇摇头,“不,不是开工。”
欧阳家良更为疑惑,“那……”
李成军说:“先把施工的工具运到‘老虎口’去,等大风停了,战士们上去就可以开工。”
欧阳家良明白了李成军的意思,等大风停了运送工具,会浪费半天时间,而现在与其等着,不如先把工具运上去。这个想法好,看来副营长考虑了一夜,已经拿定了主意。
欧阳家良吩咐下去,很快,由一名战士驾驶一辆解放牌汽车,另外两名战士护送,要拉一车工具上去。
十年前修出的路,因为从未行驶过汽车,加之缺少养护,很多地方都变得坑坑洼洼,只向远处延伸出一条隐隐约约的痕迹。现在,终于有一辆汽车要开过去,有车行驶的路,才是真正的路。
战士们都来装车,李成军却拦住了他们。
欧阳家良又有些疑惑,“副营长,你改变主意了?”
李成军看着哈希勒根达坂,没有说话。大风仍然在刮,刮着刮着就起雾了,整个达坂像是悬在半空,让人望而生畏。过了一会儿,李成军才说:“第一趟重在探路,少装一点工具,如果顺利,多跑两趟就是了。”
于是,象征性地装了一点工具,就出发了。
李成军又看了一眼哈希勒根达坂,天上起了乌云,把达坂上的雾压低了很多,达坂似乎真的要一头栽倒下来。
李成军心里涌出不祥的预感。
他想把那辆汽车叫回,但那辆汽车转过一个弯,已经不见了影子。路不好,车却跑得飞快,看来开车的战士在这三天憋坏了,一脚油门踩下去,汽车便快速向前行驶而去。
大风迅猛地刮过来,又刮过去,一来一去搅得达坂上的雾上下起伏,像一只憋足了力气的怪兽,要恣肆摇摆一番。
李成军的心收紧了,似乎那辆车将一去不复返,会被大风和大雾吞没。他对欧阳家良大喊一声:“快,再派一辆车,把那辆车追回来!”
他后悔了。
也害怕了。
欧阳家良听到李成军的命令,脸上又浮出疑惑,但他没有惶恐和慌乱,马上叫来一辆汽车,欧阳家良亲自驾驶,李成军坐在驾驶室中,双眼紧盯着前方。
汽车冲进大雾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成军想扣上军大衣的扣子又没有扣,体现了他嫌麻烦不愿意多费事的生活习惯。
B.“独库公路”前后总共修建了十年,最终在数支工程部队的共同努力下全线贯通。
C.四月的天山冰雪覆盖、风大雾重,反映出任务的艰难危险,也暗示了探路可能会失败。
D.“路不好,车却跑得飞快”,表现出开车的战士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三段单句成段,点明了主人公李成军的身份,也言简意赅地揭开了由前两段所形成的叙述悬念,可谓精妙。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地交代了李成军所在部队修建“独库公路”的任务,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画横线两段将战士想象中与实际中的天山四月的气候进行了比较,既表现出战士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又反映出天山气候的反复无常。
D.“他后悔了”“也害怕了”两个短句,独立成段,语气短促而有力,很好地烘托出当时的紧张的氛围,让读者印象深刻。
8.请从李成军与欧阳家良两人的对话来概括李成军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9.“大风”这一自然现象贯穿小说始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B.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C.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D.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竖子,用于对人的鄙称,如《鸿门宴》中的“竖子不足与谋”。
B.尺籍,汉制,将杀敌立功书写于竹板。“士无尺籍”指男子无须服兵役。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相承。后称专精一艺的职官为博士。
D.“乃其父也”与“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挚与子产都是郑国国相,一个上下不亲,父子不和;一个民心所向,政绩斐然,其为政之道引人深思。
B.公仪休拒绝客人所送之鱼,其理由是:做国相有人送鱼吃,接受贿赂免去职务就没人送鱼吃了。
C.石奢在所管辖区内巡查时遇到父亲行凶杀人,于是放走父亲,把自己囚禁起来,最后刎颈而死,令人感佩。
D.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因枉杀人命,自判死罪,虽晋文公一再劝说,李离也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14.司马迁在本文小序中说“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请结合本文所选材料概括作者理想的吏治蓝图的特点。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贬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柑橘树。③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16.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尾联说说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两句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传达出渴望施展抱负的豪情壮志。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3)《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①,反以为荣。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②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③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材料中所说的三种错误做法,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2003年春夏之交,云阳大地坪遗址出土了几块古老的陶片。这几块四五千年前的厚胎陶残片原本属于原始陶壶或陶罐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沉睡中,这些陶壶、陶罐失去了它们大部分的躯体,①________,它们在化为尘土之前被考古人员的手铲小心翼翼地挖掘出来。考古人员在整理发掘的遗物时,普通的这几块残陶片上镶嵌着一些神秘的物质,经确认,这些神秘物质就是史前水稻。
残陶片发掘自云阳大地坪遗址,其表面留有水稻稻粒以及大量水稻稻粒的压痕。在对其中较完整的5个水稻痕迹和1个水稻实体进行检测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水稻痕迹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压痕和表面光滑并保留有5%的水稻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实体均没有稻芒。检测结果一锤定音:云阳大地坪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不属于野生稻,②________。
早在1980年,江津王爷庙遗址曾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其中一件陶器上有麦穗纹饰。然而这一发现没能带给人们太多的喜悦,因为陶器上的麦穗纹属于艺术范畴,只能证明当时的人们知道麦的存在,③________。而这次大地坪遗址远古水稻遗存的发现,证明远在5100年前三峡西区就有了先进的稻作农业。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祖国不会忘记》歌词)
材料二: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932年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提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强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B 3.C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说法绝对。
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D.“二者相互依存” “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6.C 7.C 8.①勇敢无畏,敢于探索:在天山极端的恶劣环境下,依然决定开车探路,准备开工修路;②周到细致,办事谨慎:要求战士先运工具,第一趟少运工具,等待时机开工;③审时度势,果断坚决:根据天气变化,传达不同命令,并且果断追车。 9.①“大风”是天山残酷自然环境一方面的外显,写意式地勾勒出战士们身处的恶劣环境。②“大风”延宕了战士们的工作,又搅动了“大雾”,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向新的方向发展。③“大风”烘托出战士们不能及时开工的焦虑心态,也将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烘托得无比高大。④突出了主旨:歌颂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斗天战地的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A.“体现了他嫌麻烦不愿意多费事的生活习惯”错误,此处主要还是反映李成军因为天气而不能动工的焦急心态。
B.“最终在数支工程部队的共同努力下全线贯通”错误,文本中“这条路在先前修了十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浅,今年从各地调动好几支工程部队……”看来还未贯通。
D.“表现出开车的战士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过度解读,从下文可知战士是因为着急探路才开车如此快速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反复无常”错误,此处只是反映出天山气候的恶劣。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找到两人的对话,主要有三处。
勇敢无畏,敢于探索:结合“连长欧阳家良来请示李成军,‘副营长,今天的风又是这么大,怎么办?’李成军说:‘不能再等了。’”“先把施工的工具运到‘老虎口’去,等大风停了,战士们上去就可以开工”可知,四月的天山却冰封雪裹,天天大风刮个不停,天山环境极端恶劣,李成军依然决定开车探路,准备开工修路。
周到细致,办事谨慎:结合“李成军才说:‘第一趟重在探路,少装一点工具,如果顺利,多跑两趟就是了。’”可知,李成军办事小心谨慎,他要求战士先运工具,第一趟少运工具,等待时机开工。
审时度势,果断坚决:结合“他对欧阳家良大喊一声:‘快,再派一辆车,把那辆车追回来!’”可知,李成军看到大风迅猛地刮过来,担心刚刚出发运输工具的车辆会被大风和大雾吞没,他果断根据天气变化,传达不同命令,并且“欧阳家良亲自驾驶,李成军坐在驾驶室中,双眼紧盯着前方”果断追车。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大风刮了一夜,到了天亮,天气被刮得像被黑夜紧紧拽着,死活挣扎不出一丝光亮”“觉得刮来的风像刀子一样,在脸上刺出一阵痛”可知,“大风”是天山残酷自然环境一方面的外显,四月的天山冰雪覆盖、风大雾重,反映出天山气候的恶劣,以及任务的艰难危险。
结合“今天还是老样子,大风虽然吹刮了一夜,却像永远也用不完力气似的,又开始了一天的肆虐”“大风仍然在刮,刮着刮着就起雾了,整个达坂像是悬在半空,让人望而生畏”可知,“大风”延宕了战士们的工作,又搅动了“大雾”,李成军决定派出的车辆重在探路,少装工具,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向新的方向发展。
结合“大风迅猛地刮过来,又刮过去,一来一去搅得达坂上的雾上下起伏,像一只憋足了力气的怪兽,要恣肆摇摆一番”“李成军的心收紧了,似乎那辆车将一去不复返,会被大风和大雾吞没”可知,“大风”烘托出战士们不能及时开工的焦虑心态,烘托出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结合“马上叫来一辆汽车,欧阳家良亲自驾驶,李成军坐在驾驶室中,双眼紧盯着前方”“汽车冲进大雾中……”结尾部分,李成军和欧阳家良亲自驾车冒着大风和重雾追回出发的汽车,歌颂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斗天战地的精神,深化了小说主题。
10.A 11.D 12.B 13.(1)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
(2)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14.①普施教化,为政宽简人和,如子产。②清廉自正,不与百姓争利,如公仪休。③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如石奢、李离。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
“见”作谓语,“其家织布好”作宾语,“好”是整个宾语的中心词,表示所见的主要内容,应在“好”后停顿,排除BD。
“出”作谓语,“其家妇”作宾语,故“其家妇”之间不能停顿,“燔其机”的主语是公仪休而非“其家妇”,故应在“妇”后停顿,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并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D.“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同”错。两个“乃”含义相同,都解释为“竟然”。“乃其父也”,意为:竟是自己的父亲。/“乃不知有汉”,意为: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做国相有人送鱼吃”错误。“今为相,能自给鱼”的意思是“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而不是做国相有人送鱼吃。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私”,偏袒;“奉”,遵守;“惠”,恩惠;“非孝子也”“非忠臣也”,判断句,分别译为“不是孝子”“不是忠臣”。
(2)“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理”,法官;“过听”,听察案情有误;“当”,判处。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概括为:善施教化,为政宽简人和,如子产。
(2)根据“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概括为:清廉自正,不与百姓争利,如公仪休。
(3)根据“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概括为: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如石奢、李离。
参考译文: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混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须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后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上门,他不肯收纳。客人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囚禁了自己。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15.B 16.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②此联表面上是表达对柑树成林滋养受益的期待和喜悦,实际上是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坐待”一词表明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
③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增强了悲情,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从“不学荆州利木奴”可知,作者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足见其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而是因为橘树天生美好的品德。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是说诗人咏物言志,借柑橘来表达自己迁谪的无奈、悲伤。
结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坐待成林日”表明时间之久,彼时作者也已年老,“滋味”“养老夫”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和喜悦,足见作者乐在其中。
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诗写于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柳州期间,作者曾中进士登科第,入朝为宫并积极参与革新。“坐待”一词表明了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由此可见,作者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
“若教”的假设说来轻松,似是宽慰自己,实则是无奈的表现,倘若当真要等待柑橘成林来为作者养老,那作者的壮心抱负不全都无法实现了吗?这看似自得其乐的平缓之下是作者内心的沉重,喜悦之下是作者更深的悲痛,反话正说,更具增强了悲情之浓厚,引人深思。可见清人姚鼐所评“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17.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堪、淫、诽、焚等。
18.①不以为耻
②截然相反
③等闲视之(掉以轻心、淡然置之) 19.①不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②不认真研究本国历史;
③不遵循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与“反以为荣”搭配,可填“不以为耻”。不以为耻:意思是不认为是可耻的;指不知羞耻。
第二空,由后文“理论和实际分离”可知他们造出的这条原则与“理论和实际统一”完全相反,可填“截然相反”。截然相反:完全相反的意思。
第三空,可填“等闲视之”“掉以轻心”“淡然置之”。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掉以轻心:用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淡然置之: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1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及句式变换的能力。
第一段,结合“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可概括出:不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第二段,结合“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可概括出:不认真研究本国历史;
第三段,结合“我们中的许多人,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可概括出:不遵循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
20.①仅残存下这些小块
②而是人工培育水稻
③却不能证明人们已在种植麦 21.考古人员在整理发掘的遗物时,发现这几块普通的残陶片上黏附着一些神秘的物质,经确认,这些神秘物质就是史前水稻。 22.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较完整的5个水稻痕迹和1个水稻实体进行了检测,
②水稻痕迹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压痕,
③水稻实体表面光滑,且保留有5%的水稻乳头状凸起,
④水稻压痕和水稻实体均没有发现稻芒。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云阳大地坪遗址出土了几块古老的陶片”“这几块四五千年前的厚胎陶残片原本属于原始陶壶或陶罐的一部分”“这些陶壶、陶罐失去了它们大部分的躯体”可知,遗留下来的残片是一小块一小快的,故可以填入“仅残存下这些小块”。
第二空,从前文“云阳大地坪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不属于野生稻”可知,既然不是野生稻,那么就是人工培育水稻了,故可以填入“而是人工培育水稻”。
第三空,从前文“因为陶器上的麦穗纹属于艺术范畴,只能证明当时的人们知道麦的存在”中“只能”可知,填入内容在意思上出现转折,可以用“却”连接,句子可以表述为“却不能证明……”。从后文“而这次大地坪遗址远古水稻遗存的发现,证明远在5100年前三峡西区就有了先进的稻作农业”可知,填入内容应该与人们已在种植小麦有关,故可以填入“却不能证明人们已在种植麦”。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1)语序不当,“普通的”应放在“这几块”之后。
(2)成分残缺,句子主语是“考古人员”,“这几块普通的残陶片上黏附着一些神秘的物质”前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句子前加上“发现”。
(3)搭配不当,“镶嵌”与“物质”搭配不符合语境,应将“镶嵌”改为“黏附”。
故正确表述为:考古人员在整理发掘的遗物时,发现这几块普通的残陶片上黏附着一些神秘的物质,经确认,这些神秘物质就是史前水稻。
2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首先要提取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然后再剥离句子的定语、状语等,让这些成分单独成句,尤其要注意多层定语的剥离和改写;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句序,使改写后的句子逻辑合理,表达通畅。
本句成分较为复杂,首先能找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一单位名称,且从意思上能判断出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检测,而且是他们发现“水稻痕迹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压痕和表面光滑并保留有5%的水稻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实体均没有稻芒”。发现的结果句子较长,因此可提炼出“水稻压痕和水稻实体均没有发现稻芒”这一分句,还有“水稻痕迹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压痕”和“和表面光滑并保留有5%的水稻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实体”。然后稍作修改使其都能单独成句。
“水稻痕迹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压痕”改写为“水稻痕迹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压痕”;
“和表面光滑并保留有5%的水稻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实体”改写为“水稻实体表面光滑,且保留有5%的水稻乳头状凸起”;
然后再看剩余部分,长句的状语“在对其中较完整的5个水稻痕迹和1个水稻实体进行检测后”,因前面分析出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检测,因此此句可改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较完整的5个水稻痕迹和1个水稻实体进行了检测”。
故改写后的句子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较完整的5个水稻痕迹和1个水稻实体进行了检测,②水稻痕迹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乳头状凸起的水稻压痕,③水稻实体表面光滑,且保留有5%的水稻乳头状凸起,④水稻压痕和水稻实体均没有发现稻芒。
23.例文:
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谁也不能否认青春的美好,同样,谁也无法否认青春的短暂。青春该如何度过,这是摆在我们年青人面前的一个恒久的命题。
有人以为正因其短暂,故该“及时行乐”,李白有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若是让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匆匆而过,岂不是辜负了有限的青春?于是有了春光中的纵情挥霍,有了无所事事的肆意磋跎。但是,“行乐”之后又当如何?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人生能有几个青春?就如陈奕迅所唱的“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青春之年,当有青春之行。真正的青春之行,是要有追求,有作为。挥霍时光易,要有作为难。难处之一是立志。有志,人生才不至于迷失航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年方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东山学堂求学,临行之际改诗赠父以明少年心志。正是在这崇高志向的引领下,毛泽东百折不挠地走过了少年、青年,一步步成长为伟大的开国领袖。难处之二是躬行。立志是前提,躬行才是关键。有志而不躬行,或是“雷声大雨点小”,终究会于半路夭折。只有“志”“行”兼备,才会向成功的彼岸迈进。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像罗亭那样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理想很宏大,口号很响亮,但就是难得为理想付诸行动。
青春之年,应须无私奉献。这既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也是时代、国家和民族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要知道,恰是无数革命先烈和祖国的建设者们,以生命为桨,以青春作帆,才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驶入和平安宁、幸福自由的新时代。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或许还在血与火中无助地哀鸣。前人已经栽下大树,我们在享受阴凉之余,也得想想如何让大树更加粗壮,枝叶更加繁茂,还要想想怎样将一棵大树扩展成为一片丛林,以便荫庇我们的子孙。生活要继续,国家要发展,文明要延续,我辈青年不奉献,谁人奉献?若是人人都指望着他人奉献,而自己“躺平”,那岂不是“躺倒一大片”?所以说,与其说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精神,还不如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让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话:“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心中有国家,眼里有时代,把我们的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祖国不会将我们遗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组合型材料。
材料一,歌词“祖国不会忘记”的对象是“我”,“我”在“茫茫的人海里”,在“奔腾的浪花里”,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我”都在默默奉献,奔涌前行,简言之,就是“我”把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而祖国也不会忘记我。歌词表达出心向祖国的崇高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
材料二,“成功不必在我”,功绩、事情、事业的成功,没有必要看我一个人,也即取得成功并不是非我不可,这是胡适对北大毕业生的要求:要有宽广博大的心胸和无私奉献的品格。“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语出佛典中的“福不唐捐”,就是白白丢弃的意思。“功不唐捐”,就是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丢弃的,这是胡适在勉励北大毕业生为了将来的大收成,不要放弃当下点滴的努力。
材料三,习近平将“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化用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充分阐明了“在我”和“有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刻揭示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功成必定有我”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一种久久为功的坚守,竭己“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体现了一种舍“小我”成“大我”的高尚情怀。
审题既要抓住三则材料各自的内涵,也要抓住其共同点,即“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责任担当”“舍‘小我’成‘大我’”。
考生写作时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写作者的主体特征,若是写成议论文,论述要体现出思辨性,如“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国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若写成记叙文,最好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通过具体的故事来体现出材料中的主旨。
立意:
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山河明朗因有青春烛照。
3.青年为国家,国家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