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郭晓小带着祭品来到侯耀文的墓前。
他点燃香烛,鞠躬祭拜,眼眶微微泛红。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师父侯耀文宠爱的日子。
在师父众多弟子中,郭晓小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受偏爱的一个。
那时,郭晓小还是个懵懂少年,刚入门时,他就感受到了师父的不同。
侯耀文不仅在相声技艺上悉心教导,在生活上也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其他师兄回忆说,那时侯耀文会单独给郭晓小零花钱,数额不算大,但这个“特殊待遇”让其他徒弟羡慕不已。
侯耀文也时常在师兄面前告诫,要照顾好小师弟。
这种偏爱,让郭晓小既感动又有些不安。
大家都说,这不仅因为年龄小,也因为两家是世交,侯耀文对小徒弟,更多了一份亲情。
侯耀文对郭晓小的偏爱,并非溺爱,他对郭晓小的要求也很严格。
郭晓小回忆,师父在教学时,会耐心讲解,会严格要求他的基本功,但是他犯错时,师父却很少大声责骂,而是会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引导他,这让郭晓小既敬畏师父,又感激师父。
那时,郭晓小每天跟着师父学艺,吃饭,睡觉,师父就像是他的家人。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世事难料。
侯耀文的突然离世,给郭晓小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师父的去世,仿佛抽走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失去了师父的庇护,郭晓小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他没有继续在相声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而是选择了转行,进入了影视圈。
这个选择,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说,郭晓小辜负了师父的期望,有人说,他没有继承师父的衣钵,对不起师父的栽培。
面对质疑,郭晓小并没有过多辩解。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并没有忘记师父的教诲。
他始终秉持着“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艺”的原则,在影视圈默默耕耘,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一步一个脚印,在影视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他没有因为转行而忘本,他依然记得师父的恩情。
每逢清明,他都会来到师父的墓前祭拜,感谢师父的教导,怀念师父的关爱。
郭晓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师徒情谊的另一种可能性。
它不局限于传统的传承,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价值观的延续。
侯耀文对郭晓小的偏爱,是出于对晚辈的关爱,也是出于对世交的情谊。
郭晓小的转行,并非对师父的背叛,而是他对人生的一种选择。
他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师父,守护着那份深沉的情感。
师徒情谊,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郭晓小或许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他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师父的尊重和怀念。
这种情感,超越了职业的界限,也超越了时间的流逝,一直珍藏在他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