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山林:北大前教师王青松夫妇隐居深山11年花光积蓄终出山

平凡人生启示 2025-01-27 06:58:32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气功热潮,全国有数以亿计的人在练气功。这一热潮得到了官方与科学界的认可,“气功大师”受到明星一样的礼遇和追捧。全国产生了几十家气功报刊和大量关于气功的学术著作,各种气功培训班、气功表演会与气功疗养院随处可见。

1985年,北京大学也出现了一个“气功养生”培训班,学员多是北大的师生,而授课的“气功大师”正是北大法律系的青年教师王青松。

北大青年教师王青松

王青松50年代初出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农民家庭,1977年恢复高考,天资聪颖的王青松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四年本科的学习过程中,王青松的成绩一直非常出众。1983年,王青松考上了北大法律系的硕士,硕士毕业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母校任教。

王青松自幼习武,有点武功底子,又是北大知名教师,所以他在北大开办气功养生培训班时,不少师生慕名而来。这其中就包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时任北大英语系教师的张梅。

北大白月光张梅

比王青松小12岁的张梅对这位“气功大师”一见钟情,尚是单身的王青松对年轻漂亮的张梅也是另眼相看,两人自此越走越近,萌生出浓浓的爱意;不久后便成了一对人人艳羡的情侣。男方通过教气功养生课赚得盆满钵满,女方亦是北大老师、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一起当真是天作之合。相处一段时间后,两个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进入90年代,气功潮渐渐消退,王青松的气功培训班也变得门可罗雀了。这时他希望能够再考一个博士学位。第一年报考哲学系,虽然笔试成绩门门优秀,但在面试过程中,学校竟然不予录取。第二年转战法律系,结果依旧如此。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他那“气功大师”的名头过于响亮,师德有亏,学校只能敬而远之。

身处逆境的王青松体会到了什么叫事业坎坷。祸不单行,妻子张梅也遇上了事业的瓶颈,工作5年之后评讲师职称,评了好几次,却依然未被评上。同病相怜的两口子一合计,干脆离开不待见他们夫妇的北大,隐居深山,远离尘嚣,修练气功以追求内心的平静。

说干说干,2000年的时候,王青松和张梅两口子先后辞掉了北大教师的工作,带着这些年共同积攒的百余万元存款,来到张梅的老家、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一个山村,搭建了房屋,与世隔绝地隐居起来。

王、张隐居的小山村

隐居深山的王青松夫妇也没有闲着,他们登上一座山头,眺望那无边的荒地,心中顿时有了想法,竟以20万元的价格承包下此处2500亩荒地,在这里开荒垦地,建立属于他们两口子的“世外桃源”。

两口子立志将整座山林打造成为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圈。他们雇佣了10多个农民工,开垦了40亩耕地。继而种上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等各式各样的粮食蔬菜,还在山上种满桃树、杏树、枣树等各种水果树。

种地的王青松

为实现零污染的纯绿色生活,他们拒绝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夫妻俩一共养了三头猪、几十头黄牛、几头骡子,还有数百只黑山羊。然后利用这些动物的粪便给土地施肥。不仅这样,王青松还不允许车辆进入山里,只为隔绝一切污染源。因此,所有物资都只能由他和工人们一担一担地肩挑上山。

挑担子的王青松

对于王青松和张梅的“疯狂举动”,双方父母肯定是反对的,在他们眼里,这放弃高校教师安稳生活的行为简直就是离经叛道。可最终还是拗不过二人,也只好任由他们去了。

隐居深山的夫妻二人

“哎,最近咋不见你女儿呢?”每逢村民这样问张梅父亲,后者只能回一句“她和我女婿出国去了”。若说出实情,那闲言碎语可是会铺天盖地袭来,吐沫星子都能把人淹死。

儿子出生了

2004年,王青松和张梅的儿子王小宁的出生了。因为不想与外界有过多的联系,张梅生产的时候也没去医院,而是由王青松亲自接生的。

一家三口

虽然儿子王小宁远离城市,但王青松夫妻二人并未让他“野蛮生长”,而是凭借着两人积累下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教育他:张梅每日上午给儿子上语文、数学、英语三节主课,下午就任由儿子放羊玩耍。因为从小在田间打滚撒欢,王小宁的身体素质很棒。

每日清晨,山村里都会上演这样的一幕。伴着清脆的鸟叫声,一家之主王青松第一个出门。他跟随早早等在门口的农民兄弟,扛着锄头进山去。

母与子

紧接着,妻子张梅从屋内走出,端着一个大筲箕往石磨走去,开始一天的劳作。跟在她身后的儿子王小宁则径直走向羊圈,打开圈门;一百多只黑山羊蜂拥而出。而他却并不慌张,悠闲地跟在羊群后面。如果有哪个小家伙不听指挥擅自离队,这位年仅7岁的“羊司令”只需吹两声哨子,它便会乖乖归队。

小小“羊司令”

2011年,王青松和张梅夫妇发生了经济危机,他们的百余万元积蓄花光了,他家的闭环生态产生链难以为继。两口子原本以为他们有2500亩地,不管是养殖还是种植,都可以有不错的产出。他们没有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如此干净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比市场价高十倍也不过分。除自给自足外,他们还应该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失落的王青松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没有什么知名度,销售渠道又不通畅,他家零污染的有机食物卖出去的少得可怜,也就是说王青松的变现能力极弱。而他还雇佣了10多个农民工,都是要付工资的;所以他的“农场”年年亏损,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见底了。没有钱农民工都跑光了,他们两口子也都年过中年,体力不支,种不了那么多地,只好出山另谋出路。

儿子见到记者的相机新奇不已

再一个就是儿子,王小宁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他们两口子隐居深山不该捆绑着儿子啊?儿子有权向往山外的繁华世界啊!无论怎么样,儿子都不应该在深山里孤独终老。这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夫妻俩决定暂时先搬到城市生活。

好在他们在北京还有一套小房子,一家三口也都是北京市户口。回北京后,王青松也没忘向同学和以前的同事推销他家种植的纯天然绿色食物,又让有渠道的同学帮忙出版他在深山里写的书《新桃花源》。

老农民王青松

有老同学登门拜访,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王青松竟是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老农民,这让他不敢相信。这时张梅也走了出来,笑脸迎客。眼前的张梅也不再是北大学校里被众人爱慕的白月光,而是一个在大山里生活了许多年的山村农妇,更是令老同学震惊不已。

不过两口子虽然外表饱经风霜,沧桑显老,但是身上的气质却十分的潇洒出尘。他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也告诉老同学,山里的生活条件可能是艰苦了一点,但他们生活的确很幸福。

接受采访的王青松

遗憾的是,因为两口子不再是北大教师,他们的儿子王小宁无缘北大附小,只能上另一所普通小学。如今夫妇俩往返于北京和大山之间,将自己种植的各种农产品进行外销。因为是长在大山里的纯绿色无污染食品,也有很多人愿意购买,有效地解决了他家的经济困难。对于现在的王青松和张梅来说,他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平衡隐居和世俗的道路。

俗话说,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市井,大隐隐于庙堂。大隐即当大官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假如当初王青松、张梅夫妇不选小隐而选中隐,继续留在北大教书,用百万积蓄在北京买一套大房子,那他们现在的境遇要好很多,也不用在农村吃那么多苦,硬是从优雅的知识分子累成了粗糙的老农民。

如果在山里种植农作物能发家致富的话,也不会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打工了。当然,王青松、张梅夫妇讨厌浮华喧嚣、利欲熏心的城市,向往宁静安逸、简单纯粹的田园生活又另当别论了。这两口子太另类了,宁可躲进深山花钱买苦吃,也不愿在城市里仰人鼻息、胁肩谄笑地讨生活,还真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范呢!

(图片及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0
平凡人生启示

平凡人生启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