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京京,这是我第36篇原创文章。
失业第41天,努力靠自媒体养自己的北漂姑娘~
今天更要加油鸭!
01 农民的贡献与回报:他们托举了时代,谁来托举他们的晚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在谈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城乡融合,但有一个群体,他们曾默默为国家奉献一生,到了晚年,却只能在拮据中度日。
他们就是农民。他们曾挥洒无数辛勤的汗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可当岁月流逝,他们逐渐老去,所获得的养老保障却少得可怜。
我出生于河北衡水的一个小乡村,我的父亲今年 72 岁,每个月仅能领取 120 元的养老金。
说是“养老金”,更像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生活补贴,别说生病吃药,光是日常开销都难以维持。
他们年轻时也曾拼尽全力为社会奉献,到头来,七老八十还要在地里“刨食儿”。
当然,我明白社保制度的设计有其历史原因,整个社会要发展,必然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我始终有个疑问:当年,农民支撑起国家的粮食供应,交公粮、服从分配,毫无怨言;如今,他们老了,我们是否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更多一点的保障?
农民的贡献,几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最为坚实的基石。
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农民不仅持续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在诸多重大历史阶段,尤其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参与集体劳动修建水利设施、桥梁,还是通过交纳公粮助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农民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无可替代的力量。
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承担了大量的负担:他们需要按规定交纳公粮,用最好的粮食支援城市建设。
而他们自己,不得不忍受艰苦的生活,在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同时,饱一顿饥一顿地过活。
交公粮、出劳动力,支援国家建设,他们都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相信国家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这些历史,虽然渐行渐远,但它依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农民群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农民的默默付出。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供给,城市的发展、工业的崛起、社会的稳定都难以实现。
可现实是,当年他们努力支撑社会,而今天,社会却没能给他们一个更体面的晚年。
相关数据显示,农民的平均养老金为 214 元,企业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是 3162 元,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更是高达 8393 元。
换言之,农民的养老金仅仅相当于企业职工的 6.7%,更是机关退休人员的 2.55%。
这个数字,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作为农民的子女,我接受城乡的差距,但我没有办法接受这天上与地下的落差。
我们经常看到,城市的退休职工跳广场舞、组团旅游,甚至还能资助子女买房买车,而农村的老人呢?
他们在为基本的生存犯愁,身体不好却舍不得去医院,只能咬牙扛着,舍不得吃好的、穿好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养老金根本不够花。
有人说,农民的子女可以赡养他们,这固然没错。但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意义,本就在于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应让他们完全依赖子女。
我在北京每个月的社保要交将近1000块,这部分钱,进入了社保基金,去供养其他的退休人员。如果可以一对一交换,我宁愿拿自己交的社保去赡养老自己的父母。
我知道,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我想说得是:是否可以在不影响整体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给农民更多一点的保障?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至于如此拮据?
我并非否定现有的社保制度,而是衷心希望,国家在未来的养老保障改革中,能够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注。
提高基础养老金:现行的农村养老金标准实在过低,应当逐步提高。
即便无法与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水平持平,至少也要达到能够保障基本生活的水平,让农村老人不再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扩大社保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参与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
或者在特定条件下,针对过去未参保的老年农民,制定适当的补偿机制。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对于老年农民而言,医疗费用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提高农村医保的报销比例,让他们在生病时不再因看病贵而被迫放弃治疗。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养老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等方式,让农民能够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养老补助。
这一代的农民,曾经拼尽全力,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他们的青春。他们没有怨言,始终相信这片土地,相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如今,他们老了,我们是否可以回头看看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份更有尊严的保障?
他们不需要几千几万的退休金,不需要奢侈的生活,但至少,每个月500元的养老金,是不是可以实现?
这片土地曾被他们守护,而现在,我们能否守护他们的晚年?
关于作者:90后,靠读书做自媒体,逆天改命的农村第一代女大学生,没有211、985的光环,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突破农村贫瘠的思维认知,积累人生第一桶金,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认命的人,永远有资格重启人生,读书改变命运,我可以,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