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国共内战时期,中共政党领导人们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后来人都知道,遵义会议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
在这场会议上,毛主席非常细致、全面地分析了党过去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提出了明确、客观、符合当时环境的解决方针。
可以说,遵义会议不仅是我党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也是毛主席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毛主席后来回忆这场会议时,总是会提到一个人,常说如果不是这个人在会议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自己,或许会议就不能完美落幕。
毛主席
那么到底是谁,在会议上投出了关键的一票,帮助毛主席并且挽救了当时的党和红军呢?
红军内部暴露出严重问题国共内战时期,为了突破蒋介石的围剿,红军决定长征,实现战略大转移,由此形成了由博古(时任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李德(时任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周恩来(时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三人组成的“最高三人团”,为当时的红军最高指挥团。
而当时的“最高三人团”实际上是以李德这位共产国际友人和博古、王明为首,他们的作战方针是借鉴外国革命的战略而来,并且奉为铁则。
在红军内部指挥时,李德和博古经常将外国的战术照搬照用,却没有考虑当时的中国环境和资源完全无法与外国相提并论,李德的指挥其实已经脱离了实际。
1933年9月25日起,蒋介石调动将近100万兵力,对江西南部等红军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在李德为首的三人团的错误指挥下,红军照搬外国革命的阵地战代替了灵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导致红军在围剿战争中落入下风。
随后一年的时间里,红军陷入苦战,1934年10月,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伤亡惨重,“最高三人团”无奈下令,让红军退出革命根据地,宣告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以失败告终。
而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军内部的一些致命问题也暴露出来。
李德
早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红军内部就有不少人对“最高三人团”在军事指挥上的战略方针产生了质疑,一些军团指挥员以不同的方式,或是在作战电报中,或是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均被李德、博古驳回。
在军事指挥上,李德向来是说一不二,他对于同志的意见和批评总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说辞,导致红军内部矛盾加深,而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这种矛盾达到顶点。
同样与李德抱有不同意见的人中就有毛泽东,他认为李德的作战指挥过于死板,缺少灵活和变通,李德完全是照搬外国革命那一套来强加在中国革命上,这是非常致命的。
当时的毛泽东就已经看出来,中国的革命战争完全不是李德口中的“正规”战争,而是人民战争。
为此,毛泽东多次向李德提出自己的意见,但都没有得到认同。
风雨飘摇,红军进军遵义毛泽东等人的意见没有得到李德的认可,红军内部的不满情绪逐渐加深,毛泽东意识到,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肃清领导层的错误领导,让正确、符合客观的战略方针深入到红军内部,才能重新将凝聚力聚集。
于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在长征初期便对执行李德、王明等人军事方针的领导同志们进行了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一针见血地指出“最高三人团”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在作战时过于冒进,缺少谨慎,在防守时又过于保守,缺乏实践认知,战术不符合作战环境,过于纸上谈兵。
王明
毛泽东的分析让许多同志恍然大悟,在他的影响下,红军内部反对李德、博古的呼声渐高。
虽然此时红军内仍然是以李德为首的“三人团”为最高指挥,但毛泽东的犀利分析却开始被诸多同志所认可,无形中提高了他在红军内部的地位,为后来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埋下伏笔。
1934年11月27日,红军长征初期就经历了湘江战役,这场战役对于红军来说简直就是致命打击。
在李德的指挥下,红军继续按照错误的路线前进,最终在湘西境内与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连续鏖战多日,这场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中,历时最大、规模最长的一场革命战争,战斗过程惨烈无比,最终红军强行渡过湘江,突破了蒋介石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
看似是胜利的战斗,实际上,甚至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红军虽然突破封锁,但损失极其惨重。第五军团、少共国际师的兵力损失惨重,第八军团损伤犹有过之,其他军团各有惨重伤亡,而在渡过湘江之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初时的八万兵力爆减到三万多人!
湘江战役的惨烈胜利让红军内部对于领导层的不满和质疑愈发高涨,此时的红军,外有蒋介石虎视眈眈,内有左倾错误思想把守领导层,可谓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而在战役结束后,李德没有反思,而是指挥红军继续按原定路线深入湘西。
这时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已经看穿了红军的战略决策,红军继续按原定路线走将会陷入被包围的被动局面,应该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为薄弱的贵州进发,重新夺得战争主动权。
毛主席在军中讲演
李德等人对此并不认同,但这时候的毛泽东,在红军内的影响力日益明显,在他的影响下,张闻天、王稼祥,甚至就连原“三人团”中的周恩来都同意毛泽东的主张。
于是,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经过讨论后,众人接受毛泽东的主张,改变行动路线,于1935年1月,红军进军遵义并顺利攻占。
毛主席力挽狂澜红军拿下遵义之后,毛泽东看出红军内部的同志对于“三人团”的错误指挥和决定早就积蓄了诸多不满,他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召开一场会议,来推翻以前李德等人制定的错误方针,只有肃清领导层的错误,才能让红军正式走上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路线。
为此,毛主席找到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向他分析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李德、博古等人的指挥路线已经严重脱离红军面临的实际环境,希望能得到王稼祥的支持,重新确立红军的战略路线。
王稼祥
毛主席对于当前局势的分析,中国国情的认知,以及对未来战略路线的长远规划都让王稼祥为之折服,他非常支持,在他的促进下,毛主席找到时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同样也得到了张闻天的支持。
随后,朱德、周恩来这两位红军内部的重要人物也认同了毛主席的观点,认为红军长期以来的错误路线,已经让红军在革命战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便是领导层的错误指挥,要想在未来扭转失败的局面,就必须肃清领导层的错误指挥,改换更加了解中国革命战争本质的人来领导。
而让毛泽东等人始料未及的是,李德、博古等人此时还没有认清自己的错误,竟然也表示要召开会议,批评毛泽东等人的错误,周恩来对此不置可否,便顺势推导会议进行。
于是,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同志的促进下,1935年1月15日的晚上,遵义会议召开。
关键一票决定中国革命的胜利遵义会议持续了两日,领导人们着重讨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会议一开始,李德和博古就率先发难。博古第一个站出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敌军的军事实力过于强大,对方无论是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备都远胜我方。
博古的报告中充满“甩锅”的意味,而对于自己和李德生搬硬套的外国战术,无视客观事实,漠视诸多同志的批评、建议的错误却只字未提,俨然是摆出一副“我已尽力”的模样。
博古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内部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早就有人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结果进行了正反两面的反思,而博古的这份报告却显然没有任何反思自我的意思。
随后,周恩来进行军事问题上的报告,他态度诚恳,没有丝毫逃避,他先是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红军的军事领导、作战路线出现了错误,按照错误的路线执行必然会得到失败的下场,随后他主动承担责任,向诸位同志承认自己的过错,进行了自我批评。
同时,周恩来也对同为“三人团”的李德和博古进行了批评,二人不仅在军事指挥上出现重大过失,而且多次无视其他同志的质疑、建议,造成一错再错。
周恩来的发言无疑让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博古和李德并不认同他的说法,他们一再强调敌人的实力过于强大,敌我差距太过悬殊,失败自然在所难免。
周恩来(红军时期)
这时候毛泽东站了出来,一针见血地点明,国民党的军事实力确实远超红军,但在过去的诸多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亦有获胜,否则反围剿战争不可能打到第五次,敌我实力悬殊,并不能作为失败的借口。
接着,毛泽东对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结果进行正反两面的经验总结,他指出博古和李德在战略路线的制定上出现了重大错误,他们生搬硬套外国的革命战术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毛主席的分析犀利而到位,直击要点,从外到内将李德和博古的错误全部分析了一遍。
毛泽东
李德和博古在领导层待了这么久,拥护者自然不少,时任红九军团中央代表的何克全当时就站了出来,指责毛泽东的观点未必正确,外国革命的战术能够取得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战术都是前人总结的制胜之法,经历几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敌我双方确实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
但毛泽东指出:并不是外国的战术不强,也不是李德同志完全不懂军事作战,而是他确实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本质,我们的战备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是远远要比外国恶劣的,这些因素在制定战术时必须考虑进去,但李德同志生搬硬套外国的战术,无视实际情况,无异于纸上谈兵。
李德和博古听罢摆出愤怒姿态,会议到此时隐隐形成了两派,一派是无视事实,一味顽固的李德等人;一派是认同毛泽东理念、积极探讨革命实际本质的周恩来等人。两派都已经表明各自的观点,就差有人出来站队了。
遵义会议会址
那谁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明态度的人呢?
关键时刻,之前就已经被毛主席的远见所折服的王稼祥第一个站了出来,他相当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意见,支持毛主席的观点,并指出:虽然国民党实力雄厚,但红军走到这一步,自身的问题亦是重要因素,李德和博古的战术并不适用红军面临的条件。
王稼祥的发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前众人不发表意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李德和博古当时仍处于领导层地位,很多同志不敢贸然反对二人;第二,李德、博古和毛主席各抒己见,众人虽然饱受李德错误指挥之苦,但也不敢肯定毛主席的主张一定就是对的。
而王稼祥此时第一个站出来表达意见,无疑起到了带头作用。
长征中的王稼祥和毛泽东
随后,原本就支持毛主席的周恩来、朱德等人纷纷站出来支持他,其他同志也终于下定决心,支持毛主席的主张,改变以往错误、古板的战略路线,大胆地走出新的一步!
至此,遵义会议落幕,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代表的党中央领导层,毛泽东在会议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解决了红军后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会议结束后,一个传奇人物正式踏入历史的舞台,毛主席的出现,改变了中国革命,也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埋下伏笔。
而在毛主席晚年的回忆中,他总是感叹,如果没有王稼祥的那关键一票,或许会议的结果并没有后来那般顺利。
不得不说,毛主席虽然有远见长才,但王稼祥的果断表态亦是让人佩服,他率先投出的那一票,不仅决定了遵义会议的结果,更是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