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灵魂如一脉青山默默

旅居人间山水 2021-04-24 20:46:06

很多人能对未来说“是”,但很少人能对现在说“不”。

但总有人会超越现实,吟哦“把握当下”的绝章。

生如覆水,死即难收

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座规则搭建的囚笼,一座理想主义的墓园。

“何谓四大信念?”高高在上的校长问道。

“传统、荣誉、纪律、超越。”

清一色的回应,清一色的面无表情。

没有纷披靡曼的爱情童话,也没有仗剑天涯的快意江湖,更没有春风蹄急的天旷放野,你所拥有的只有忘了目的而出发,寒窗苦读,为了虚无渺茫的未来。

青春就是这样残酷。

我们呐喊,在繁复的课业中诅咒青春的枯槁,但无奈,没有人愿意谛听我们彷徨的声响。他者只会重申,“为了明天”。

渐渐的,我们杀死无数个心中的“唐吉诃德”,接受了为明日而生的理性潮流,将触摸今天的抒情弃若敝屣。

这是一片滋生青春而燃之的荒原,这个世界,没有诗。

所以,基廷老师才显得与众不同。

他让每一位学生踏上书桌,观照不同的世界;

他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行走的节奏,活出自我的道路;他让每一位学生找到生命的诗意,探索心灵宇宙的无限可能……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为了点燃火焰”。在精神的黑夜中,不曾祈祷黎明的寂静,也未尝压抑夜的喧哗,他任凭少年们引吭,指导无依的群生重拾淹没的生命坐标——学会思考。

同时,他又告诉学生们现实的惨淡——人终将死,难待来兹。

是的,“我们活在平静的绝望”,活在死亡的领地。

命运因死亡而固定,死亡令意义脱落殆尽。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以梦为马,终将路遥马亡。尚不如投入死水温柔,一生倒悬,无所穷终。

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拥有艺术的人,不会“为事实而死”。有了艺术,就会拥有反抗的灵魂与视死如归的勇气,清零羁绊自我的现实之和,邂逅诗苑装点的陌生天地。

“眀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歌包蕴死亡的种子,才会对破败的现在敝帚自珍。

基廷希望学生能够珍惜当下,放大生命的密度。人生如同注定落地风干的水花,关键是要学会“活的最多”,而非苟延残喘。

这就是基廷的生命哲学,只有训练死亡,才能活的漂亮,如同一曲微笑的悲歌。

我们该如何存在?

整部电影有两位角色值得推敲。

陶德,主人公之一,性情怯懦孤僻。他遵守秩序,活在既定的轨道上掩饰真心。但在内心深处,也窥伺着解放狂热的渴望。

“真理就像一条总盖不到脚的毯子,它永不庇护任何人。从我们哭着来着世界的那一刻,到我们离开世界的那一刻,它也只是盖住你的脸。”

在基廷老师和好友尼尔的帮助下,他终于走出了胆怯的阴霾,在讲台上揭开伪装,肆意宣泄人格中隐匿的诗情画意,实现了自由的飞跃。

但尼尔却没有这样幸运。

尼尔与陶德大相径庭,他开朗真挚,乐于交际,并且是促成死亡诗社新生的第一人。可惜,太阳有多耀眼,就有多黑暗的影子。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才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尼尔一直屈从于父亲的强权, 逼迫自己活成父亲期待的样子。而他的父亲从未了解尼尔的感受,尼尔亦不敢诉说。

在基廷老师的点悟下,这一次他想为自己而活。

尼尔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他用杰出的天赋,为观众呈现了最后的《仲夏梦之夜》。

随后,用自己的死亡证明,我曾经活过。

不期而遇的梦想,只是妄想。最奢侈的妄想,则是梦想与现实的和解。

尼尔未能战胜父权这道困境,但至少他热烈地铭刻自我,哪怕只是一瞬摇曳的幻影。

退场迎来散场,驰骋须臾行将画地成牢。尼尔的死将所有人拉回了现实——学校将基廷当做罪魁祸首,进行又一场苏格拉底式的判决。唯美、自由、浪漫诸词统统幻化成乌托邦的缩影,对于陈腐的俗世,再美的文字与吟唱也不过蚁附蚊咛。

但当基廷离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登上了桌子,将世界的期待、规范、是非统统踩在脚下。此时,世界上只有一位精神船长,和一群获得其智慧的水手,薪尽火传,足矣。

于陶德的泪眼中影片结束,无限感慨之余,发人深省。

教育之殇,潜藏着生命之问——我们到底该怎样生存?

影片这样作答:

生命不是附赘悬疣,而是一抹焦虑的精灰。而诗化的灵魂能够从中无数次绽放,每一次重生都是漫长的永恒。

生活是勇敢者的游戏,如果死亡注定,幸好我们能书写规则。与生活为敌,自取其辱又何妨,毕竟乐趣不乏。无法否认,每个人苦难的生命中都存在美好的时刻。

也许我们改变,为了一成不变;我们逃离,终将无所遁形。但人生路上少不了梦想幻灭,能作出改变,学会出离的人都是造梦的真心英雄。

生命如此可贵与短暂。若无法摆脱,请学会征服。

END

文字/INC呀

编辑/希遇

图片/网络,侵删

你点的每一个在,我都认真当成了支持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