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开学季:家长们需要知道的传染病预防指南,请收好!

盛左点 2025-02-28 15:16:34

随着2025年春季开学季的到来,孩子们重返校园,开启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然而,春季气温回暖、空气湿度增加,加之学校人员密集,各类传染病也进入高发期。为了帮助家长和孩子们科学应对春季传染病,保障孩子的健康,我们整理了这份涵盖常见疾病知识、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的科普指南,助力家长筑牢健康防线。

一、春季高发传染病盘点

春季是多种传染病的“活跃期”,以下五类疾病需重点关注:

1. 流行性感冒(流感)

病原体: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为主)。

症状:突发高热(38℃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伴咳嗽、咽痛、流涕等。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易感人群: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家长注意: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症状更重、传染性更强,需警惕并发症(如肺炎)。

2. 手足口病

病原体: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EV71型等)。

症状:发热,手、足、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患儿分泌物、玩具等)、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

家长注意:EV71型可能引发重症(如脑炎),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

3. 诺如病毒感染(急性胃肠炎)

病原体:诺如病毒。

症状:突发呕吐、腹泻、腹痛,可伴低热。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污染食物、水源)、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全人群易感,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

家长注意: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致病,易在幼儿园、学校暴发。

4. 水痘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症状: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伴瘙痒、发热。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疱疹液传播。

易感人群:未接种疫苗的儿童。

家长注意:水痘痊愈后病毒可能潜伏,成年后可能引发带状疱疹。

5. 流行性腮腺炎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症状: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可伴发热、头痛。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5-15岁儿童青少年。

家长注意:可能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需及时就医。

二、科学预防:家庭与学校的协作清单

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家校联合,从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免疫屏障等多方面入手。

1. 个人防护:培养孩子健康习惯**

- 正确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用“七步洗手法”洗手(使用肥皂+流动水,持续20秒)。

- 佩戴口罩:流感高发期或班级出现病例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 避免接触: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

2. 环境卫生:打造安全生活空间

- 家庭消毒:门把手、玩具、桌面等高频接触区域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 教室通风:学校需保证每日至少3次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垃圾处理:呕吐物、分泌物用消毒粉覆盖后清理,避免直接接触。

3. 免疫接种:筑牢疫苗防护墙

- 流感疫苗:建议每年秋季接种,保护期6-8个月。

- EV71疫苗:6月龄-5岁儿童接种,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 水痘疫苗:推荐1岁、4岁各接种1剂,保护率超95%。

- 麻腮风疫苗:包含腮腺炎成分,按时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4. 健康监测:早发现、早隔离

- 每日晨检:家长出门前检查孩子是否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学校落实入校体温检测。

- 及时报告:孩子确诊传染病后,需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配合隔离措施。

- 痊愈复课:水痘需隔离至全部结痂,流感退烧后48小时,凭医院证明返校。

三、家长常见误区与解答

误区1:“孩子发烧就吃抗生素。”

正解:流感、手足口病等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需遵医嘱用药。

误区2:“用酒精能杀灭所有病毒。”

正解:诺如病毒、手足口病毒对酒精不敏感,需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煮沸。

误区3: “出过水痘就不会再感染。”

正解:水痘痊愈后终身免疫,但病毒可能潜伏引发带状疱疹,成年后需警惕。

四、健康饮食与运动:提升免疫力

- 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柑橘、猕猴桃)、优质蛋白(鱼、蛋、豆制品)。

- 适量运动:每日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 规律作息:小学生每日睡眠不少于10小时,避免熬夜。

温馨提示: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切勿延误!

参考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春季传染病防控指南》、世界卫生组织(WHO)疫苗接种建议。​

0 阅读:9
盛左点

盛左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