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光是修筑于清朝咸同年间(1851—1864)用于抵御捻军、太平军的古寨就多达300余座,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如今已成为残垣破壁甚至只有遗址,但从这些无声的建筑当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天心寨位于黑龙潭附近的山顶处。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来看,它是由清代青石桥(今十三里桥乡)人郭桂林创修。郭氏是明清两代信阳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家族,据说郭氏的先祖原为江南的名门望族,在元朝时为避战乱,不断迁徙,明朝正德年间,在族人郭景福的率领下,家族从湖北麻城辗转向信阳一带迁徙,在经过信阳青石桥附近时,因见此处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于是决定在此处定居,以耕读为业。经过几代的生息繁衍,郭氏宗族人丁渐增,于是就有了后来名闻百里的“郭家畈”(今谭家河乡郭畈村)。
到清乾隆年间时,郭氏族姓先后有多人入朝为官。当时在南方做官的族人郭六宰拿出部分银两,加上其他族人的捐资,筹集了一定的资财,委托本地族人郭璋负责修建一座家庙并购置60余石(折合现在的120余亩)祭田。经过三年的准备,郭氏宗祠终于落成。240多年后的今天,那座颇具规模的郭氏宗祠似乎依然能够使我们想象得到这个家族昔日的荣光。
▲ 信阳郭氏宗祠
尽管郭桂林当时只是家族中一名考取过低级功名的附生,但他依然承担起地方事务。据说,他还曾经创建过青石桥寨用于抵御捻军,仅是他一人捐助的资金就占了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尽管县志中没能提及他创建天心寨的具体情况,但不难想象,这位急公好义的人物一定出了不少力。
郭桂林84岁无疾而终,他的孙子郭之全则考取了同治癸酉科进士,被同治皇帝钦点为军机章京,记名御史,并出任广东廉州府知府。在任因政绩突出,被加封二品衔,死后被赠封为内阁学士加礼部尚书衔,成为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之一,至今有关于他个人的碑刻依旧竖立在郭氏祠堂中最显耀的位置。
▲ 天心寨内发现的“岳峙”残匾
遗憾的是,郭桂林创修的天心寨如今已然看不出完整的模样,曾经高大寨墙也仅有一面残存,寨门早已拆除,而当时寨中的各类房屋石基也被如今遍地的茶园所覆盖。不过,在考察中我们意外在一所房屋后面发现了已被断为两截的“川流岳峙”石匾,而从匾额中刻有同治元年(1862)字样的款识中也不难判断古寨的修建时间与文献互为佐证。
▲ 天心寨内发现的“川流”同治元年残匾
川流,谓之河水流动,盛行不衰。岳峙,意如高山耸立,这两个词语合起来就有山河永固之意。天心寨与黑龙潭瀑布对峙,旁边又有擂鼓台,可谓是山河表里,这块匾额当时可能是镶嵌于寨门之上,反映出寨主初建此寨的目的和愿景。
▲ 天心寨内残存的寨墙
事实上,随着捻军的失败,天心寨作为封建地主武装城堡的作用逐渐消失,之后一百多年,曾经易守难攻的天心寨也多遭人为损毁。1915年以后,李龙芸、强石生、易宣生等12名股东以集股的形式在天心寨创办了龙潭茶社,起初开辟茶园40余亩,兴盛时期达到100多亩,年产茶叶5000余斤,获利1600银元。
▲ 天心寨附近的茶园
清末民初,信阳先后成立了元贞、宏济(车云)、裕申、广曾、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这些茶社的成立客观上刺激了信阳毛尖迈向市场化。时至今日,黑龙潭产区依旧是信阳毛尖核心主产区。(这里是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