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谈茶】第376期:普洱茶的苦涩味是怎样一个指标?它们的轻重对普洱生茶后期转化会有什么影响?

老徐谈茶 2024-06-27 18:21:41

(请在连接Wifi的情况下观看视频,土豪随意)​

走遍千山万寨,带您发现普洱古树茶的价值!

行走于普洱江湖,信奉的是真实与自然!

——《老徐谈茶》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普洱茶的苦涩味在普洱生茶当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指标?它们的轻和重对普洱生茶后期的转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喝过普洱茶的茶友应该都知道普洱生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苦涩味,产地不同苦涩味的轻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布朗山的老曼峨、老班章的苦味就会重一些;南糯山、攸乐山、景迈这些产区出产的茶涩感就会重一些。有的苦涩味比较均衡,有的比较轻,比如说易武产区的茶;而有的产区的茶基本上没有什么苦涩感或者苦涩感很轻,比如说冰岛产区的茶,大家可以从我上面举的例子看得出来,茶的苦涩味跟茶的品质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的,但茶的苦涩味也确实和茶叶的品质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所以不能因为茶的苦涩味轻重就直接来判定茶叶品质的高低。这话听着挺矛盾,一会说没有关系,一会又说关联性比较强,下面我们就来解释一下。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苦涩味来判定普洱茶品质的高低,抛开其它因素来看,如果苦味比较薄寡,就像咱们吃苦瓜的那种苦就是比较寡的,苦味重但并不饱满,并且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超过到2到3分钟,那么这种苦会将普洱茶的评分降低很多,举例说明,类似一些境外茶,虽然它们也是古树茶,但是苦味很重、很薄寡、化得还慢,有的甚至都化不开,那这种茶就不太值得大家去购买和存储了,但也不止是国外有这类茶,国内也有不少。这种苦涩感停留在你口中的时间过长,会将口腔中茶叶带给你的其它回味压制住,让人感受不到茶汤的层次感,进而失去了喝茶给你带来的愉悦感。

涩的道理和苦是一样的,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化得开,化得越快越好,有句老话“苦生甜,涩生津”,它是建立在苦和涩都化得开的基础上才成立的,不然苦涩感就会变成大幅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那是不是不苦不涩的茶它就没有层次感、品质就会差一些呢?其实也不是,苦涩感不重的易武茶和基本不苦不涩的冰岛产区的茶就是很好的例子,那它们都好在哪里呢?它们好在茶汤细腻柔滑,柔中带刚,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比较高,所以不苦不涩,但回甘、生津一点也不比那种带有明显苦涩感的茶来得差,甚至还有过之,因此它们的层次感也是很丰富的。

苦涩味并不是影响普洱茶质量的关键指标,关键在于它们的苦味是否饱满,是否化得开、化得快,茶叶本身是否有着丰富的层次感,茶汤是否润滑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以后,这茶一定会是一款好茶。

下面我们接着来讨论一下苦涩味对茶叶后期转化的影响,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不苦不涩的茶后期转化空间小,不宜长期存放,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有失偏颇,事实上,苦涩味轻的茶后期转化也是很好的,比如说易武茶,它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的,冰岛产区的茶同样也经过了近20年时间的验证出它的后期转化很不错。我也并不是说苦涩味重的茶后期转化就不好,如果那样,老班章、南糯山这些名山头的茶还会有今天的这种市场地位吗?

显然苦和涩并不是决定茶后期能否转化好的关键,关键是得看苦和涩能否化得开,化得是否快并且饱满,茶叶的苦和涩会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而慢慢变淡,这也是茶叶自然发酵的结果,只是涩会比苦更加难以转化一些,因此涩感重的茶即使它经过10年甚至于20年的干仓存放,比如说像昆明这样干仓,依旧会很涩,比较在意涩感的茶友需要注意一下这个问题,所以说苦涩味重的茶并不都适宜存储,关键还得看茶叶本身的品质

0 阅读:6
老徐谈茶

老徐谈茶

老徐谈茶,去伪存真,把真实的普洱带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