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间一条“甜馨变白了”的话题忽然登上热搜,引得网友们纷纷猜测:难道年仅13岁的孩子就已经“微调”了?
面对层出不穷的质疑,她本人却表示:“我是黄种人,不需要刻意美白,更不会在18岁前整容。”
一句话,既给坊间揣测留白,也彰显出其对于外貌乃至“颜值焦虑”的态度。
甜馨之所以会成为全网聚光灯下的焦点,并非仅是因为她的父母身份,也不只是外貌变化的话题性,而在于她正处于一个外界最爱放大镜式审视的阶段。
童年的“黑皮肤女孩”,到了青春期肤色变得更亮,五官稍显立体,就引来形形色色的猜测。
大家常说“女大十八变”,可放在星二代身上,这种从稚嫩到成熟的自然成长往往会被过度放大。
网友们回看她《爸爸回来了》节目时的画面,不免觉得判若两人,然后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医疗美容手段。
为什么“长开了”却还要证明“没做医美”?这背后的原因,既与流量时代的固有想象有关,也与大众在精神层面对美的高度敏感有关。
二、舆论分化与当事人选择在这场喧嚣的“变美风波”中,声音其实大体分为两派:一边以自身经历证明孩子发育期的确会改变肤色和轮廓,另一边则认为在聚光灯下成长的星二代可能借医美“走捷径”。
同时母亲过去的医美传闻也被翻了出来,与甜馨一同被推到大众镜头前。
站在甜馨的角度,她的回应明朗、有力,既是对外貌焦虑的隔空回击,同时也在为自己争取更多自然成长的空间。
没有任何情绪化攻击,只是通过自己的态度在澄清事实。
此举多少体现出一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也为这场争议划出一个相对理性的界限。
三、未成年人“走进成人世界”的挑战童星在大众视觉中长大的难度不小,尤其在这个“颜值至上”的快节奏时代,许多网友难免先入为主,以过去的印象来评价如今的形象。
今年才13岁的甜馨,不仅要承受学业压力,还要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外貌审判”。
更何况她来自娱乐圈家庭,难免会被人们贴上一些特权化标签。
但说到底,她依然只是一位普通的青少年,需要的是被社会善待、留出成长时间,而不是总被舆论催促着去回应各种“变脸”猜测。
很多时候,大家更愿意聚焦于话题的噱头,却忽视了整件事所反映的:为什么自然生长的权利还需要被质疑?为什么一个13岁的孩子,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给自己“喊冤”?
细看之下,这背后反映出当下对于“颜值焦虑”的疯狂程度,也包含着大众对娱乐圈母女、父女关系的一种好奇式窥探。
或许只有在我们多给予未成年人关怀和多元包容时,“长开了”才不会演变成一场全民质疑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