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批授予了57位上将军衔,他们个个都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不过,要论起地位和影响力,他们还是比元帅和大将们稍逊一筹。在建国前,开国上将主要专注于具体的战术行动,很少涉足战略规划层面。新中国成立后,元帅们主要负责中央层面的统筹工作,十大元帅均为中央军委成员。大将们则承担中央战略的执行任务,比如粟裕担任总参谋长,黄克诚负责总后勤部,肖劲光则是海军司令员。与建国前相比,上将们的职责有所提升,他们大多负责区域战略的执行,守卫边疆的八大军区司令中,有七位是开国上将。在这57位上将里,刘亚楼显得与众不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刘亚楼与其它高级将领一样,主要负责军事策略的实施。刘亚楼在担任东野参谋长期间,主要任务是把林总的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战术行动。后来他担任第十四兵团司令员,负责解放天津的任务。毛主席给了他三天时间,林总则要求48小时内完成,但刘亚楼信心十足,认为30个小时就够了。这些卓越的表现让他成为上将级别的将领,因此在1955年授衔时,中央授予他上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本应按上将级别负责地区战略任务,但毛主席却让他出任空军司令员,这通常是授予大将的中央级战略职位。例如,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和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都是大将。刘亚楼以上将身份承担大将职责,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他的极大信任。
1965年,刘亚楼因病早逝,享年仅54岁。他的葬礼规格极高,堪比元帅级别,可谓死后极尽哀荣。刘亚楼的追悼会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举行,这个地方通常用来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送行,只有达到政治局委员或元帅级别的人才有资格在此举办葬礼。
除了毛主席在外地视察未能到场,周总理、朱德、刘少奇、林彪、贺龙、彭真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悉数出席了追悼会。他们在签到簿上留下了签名,这份签到簿因此成为历史上领导人签名最完整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周总理在追悼会上这样评价刘亚楼:“找到一支军队容易,但培养一位将才很难。亚楼同志走得太突然了。”告别仪式一结束,刘少奇和林总亲自护送遗体,首都十万军民自发聚集,流着泪一路送到八宝山。刘亚楼上将在我军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不仅被授予上将军衔,还承担了大将级别的职责,甚至获得了元帅级别的追悼待遇。这些殊荣,其他上将都难以同时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