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营商环境优,春风暖意浓

北京昌平 2025-01-22 11:20:45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昌平这片被誉为“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的热土之上,科技型企业集聚,创新创业热潮涌动。

  临近岁末,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在未来科学城、北清路沿线等地,众多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之中。其中,小米最先进的智能工厂已经投产。“自从我们来到昌平以后,对这里的管家式服务非常满意!”在小米昌平园区负责有关工作的郑逢超对记者表示,这里的营商环境非常友好,公司平常只须对接园区管委会,有了这样的“管家”之后,有求必应,所有事情都会帮忙办好。

  2024年,北京市昌平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投资放心、群众办事省心,助力全市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开创了全市多个第一,乃至走在全国前列。预计2024年全年,昌平区GDP增速居北京市前列。

  作为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昌平区现已形成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凭借优良的营商环境,昌平区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落地生根。

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了企业负担

  从未来科学城东区出发,穿过正在建设的定泗路、立汤路,沿北清路往西,不一会儿在道路北侧就能看见一大片建筑拔地而起。小米未来产业园区就坐落在这里,其紧邻中关村,区位优势突出。这里不仅生产小米的高端手机,而且年产能1000万台旗舰手机。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这座工厂是小米的骄傲。

  郑逢超告诉记者,昌平区政府有关部门对小米园区建设给予了全方面的大力支持,对园区周边环境,包括公园的建设都按照4A级旅游工业带进行打造,水、电、气、路等各种配套都在更新建设……入驻园区的小米,感受到了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实际上,这只是昌平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2024年昌平区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围绕打造“昌通办”“昌快干”品牌,巩固扩大一批改革创新成果,精准回应一批企业群众诉求,助力全市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

  “寒冬时节,如沐春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企业满意的背后是改革的深入推进。2024年昌平区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推出了一揽子改革措施。

  城市更新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昌平区沙河东站东部地区城市更新项目尤为典型。在该项目一期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属关系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供地障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昌平分局主动靠前服务,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打通首例“国有资产无偿划拨、补缴土地出让价款”的供地模式,破解了企业盘活土地资产的困局。

  与此同时,该局还开创了全市首个地下管线工程“立项+规证”并联审批案例,实现全市首例登记财产领域“抵押即交证”项目落地,通过靠前服务、集成服务以及“合并办理”等新模式助力审批提速,减少了中间环节,线上办理免去企业来回“跑腿”,不仅提升了效率,优化了营商环境,还减轻了企业负担。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昌平区还有不少。昌平区率先建成了全市首批“异标室”,并完成全市首个远程异地分散评标项目,从空间上将每位评审专家单独隔离开来,有效杜绝人为因素干扰,严厉打击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也进一步提升了招投标透明度和评审效率。

  昌平区税务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以数治税”理念,首创“昌·听”诉求数据分析模型,畅通快反应、快研究、快解决的“直联快应”沟通渠道,建立税费争议核心调解机制,力促矛盾诉求萌芽阶段快速化解。2024年各类争议纠纷化解率达到100%,收到锦旗、表扬信、表扬工单超140件,推动了新时代“枫桥式”税务所建设走深走实,获得了总局、市局和企业群众肯定。

  中电普瑞新业务拓展部项目综合专责梁颖表示,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前可能要一个一个地找相关部门去解决,现在找一次“属地管家”就能解决,而且有求必应,很便捷,“管家”都像家人一样。

  松延动力是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最近刚获得未来科学城基金等投资。“昌平的营商环境很好,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家高科技初创公司我们是幸福的。” 松延动力政府事务部负责人杨丽欣告诉记者,该公司还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补贴。

  2024年,昌平新增经营主体连续第三年超3万户;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71家、国家高新企业102家、“小巨人”企业19家,总量分别达到786家、2046家和79家。昌平区建立的“属地管家—部门管家—总管家”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持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愿做“试验田” ,让企业投资放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群众的感受是最直接的。郑先生居住在昌平区小汤山镇,其母亲因突发脑梗生活不能自理,但其户籍地重庆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户籍地重庆市医保部门的评估认定后,可参加重庆当地长期护理保险,享受每月1200元护理补贴。因重庆医保部门无法到京上门评估,希望昌平区医保部门评估,将评估结论告知重庆医保部门,参加重庆长期护理保险。

  昌平区医保局以“接诉即办”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了解到郑先生母亲的情况后,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最终协调有关单位完成了对郑先生母亲身体状况的评估和异地互认。此事不仅让郑先生感动不已,而且促进了民生服务跨省协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增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截至2024年8月,北京市已建成的养老机构数量为577家,但采用“养老机构+护理院”模式运营的机构几乎空白。

  实现医养结合可以为老年人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昌平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急企业之所急,主动帮助企业补齐短板,为医养结合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024年9月,昌平区敬老院在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大力支持下,设立了颐寿轩护理院,并成功验收,开启了“一体两院”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养老机构层面的医疗与养老服务的优质供给。

  昌平区通过狠抓营商环境建设,解决了不少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实现个人股权转让“全程网办”,形成工伤“一件事”打包办关联办,颁发了全市首批房地一体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

  华夏英泰是入驻生命科学园的一家企业。“我们公司2018年成立以来遇到三年疫情,加上行业不太景气,作为初创企业融资非常难,但感受到了各级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享受到很好的公共服务,无论是在人才引进还是融资等方面,园区和相关部门都给予我们支持,构建了非常好的营商环境,从而助力企业发展。”华夏英泰政府事务部门经理张怡然表示。

  “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昌平区是这么做的,这里的企业也这样评价各级政府部门。部分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都发展比较稳健,特别是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挺大,昌平区的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好,表现在以更多的耐心和帮助陪伴企业成长。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昌平区作为平原新城,愿意做各种新政策的‘试验田’,也愿意做企业发展的‘实验室’。”昌平区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昌平区将致力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群众办事省心、企业投资放心、市场经营舒心,让全社会感受到优良营商环境的春风暖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