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话语场域中,我们总会遭遇这样的对话困局:当有人指出某位明星演技拙劣时,粉丝们立即抛出"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当讨论某地教育乱象,总会出现"哪里没有补课现象"的对比;甚至当谈及历史罪人的暴行,竟有声音要求"客观看待他改善基础设施的政绩"。这种用虚假的辩证主义消解实质讨论的现象,其根源或许深埋于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思维改造工程——那套抽空逻辑本质、异化为立场服务的"苏式辩证法",至今仍在制造着认知迷雾。
这种思维体系的吊诡之处,在于它精心编织的双重陷阱。当七旬老人用"人不吃苦怎能成才"的绝对化论断规训晚辈时,他们不会提及自己的侄子因过度加班猝死在出租屋;当年轻人质疑"必须结婚生子"的传统观念,得到的反驳却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的诡辩。就像某位网友在家族群里的遭遇:长辈们每日转发"生吃茄子吸附体内毒素"的养生秘术,却将他提供的《英国营养学杂志》实验报告斥为"西方势力的谎言",最后用"看待问题要全面"堵住所有理性对话的可能。
这种思维模式在代际传播中形成独特的认知闭环。老张头在菜市场能精确比较每颗白菜的品相,却在孙子询问"地球形状"时,笃信短视频里"NASA伪造卫星照片"的阴谋论。他的辩证法工具箱里永远备着两套标准:对于自己笃信的谣言,可以罔顾基本事实;对于年轻一代的理性追问,则搬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终极杀器。这种思维的荒诞性,恰似要求评价某餐馆卫生状况时,必须同时论述"再干净的厨房也有细菌"——看似全面,实则彻底消解了讨论的实质意义。
在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中,这种伪辩证法更显现出危险的破坏力。某大学教授曾做过实验:当他在课堂展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案例时,总有学生条件反射般反驳"各国教育都有优缺点"。这种应答看似成熟稳重,实则暴露了被畸形思维驯化的认知惰性——就像比较两栋建筑的安全性时,不去检验钢筋标号和抗震设计,却纠缠"世间本无绝对安全的房屋"这类正确的废话。更可怕的是,当这种思维方式渗透进教育领域,孩子们可能既相信"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类基因"的谣言,又认定"5G基站传播病毒"的阴谋论,形成自相矛盾却浑然不觉的认知混沌。
这种思维定式最精妙的伪装术,在于将立场偷换成"客观"。当你说某个政策存在改进空间,反对者不去审视具体条文,而是质问"制定政策的人不比你专业?";当你想分析某社会事件的复杂成因,立即被扣上"片面极端"的帽子。这种话语暴力在互联网时代更演化出新的形态:在明星超话社区,粉丝用"你知道他多努力吗"消解演技批评;在时政讨论区,"境外势力"成为解释所有社会矛盾的万能答案。就像评价某作家作品时,重点不在文本质量,而是"他曾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种错位的"全面性",本质上是对核心问题的系统性逃避。
面对这种思维困境,某高校研究生李某的反击堪称行为艺术。当家族群里第17次出现"某大国即将崩溃"的谣言时,他不再搬出权威媒体报道,而是模仿长辈的思维模式:姑妈转发"喝碱性水抗癌",他立即补充"但过度摄入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表叔宣扬"某国疫苗含芯片",他认真讨论"纳米芯片如何突破血脑屏障"。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最终在除夕夜引爆戏剧性场面——当八旬爷爷转发"宇航员在空间站听见外星人低语"的奇闻时,李某严肃追问"声波在真空环境传播的物理机制",家族群在集体沉默后竟指责他"钻牛角尖"。这场荒诞交锋揭示的真相令人心惊:那些最热衷"全面看待"的人,往往最恐惧真正的辩证思考。
要解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毒瘤,我们需要重溯逻辑学的本真。古希腊城邦广场上的辩论者,不会用"凡事皆有例外"来回避苏格拉底的诘问;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交锋,强调的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精确界定。真正的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像化验员对待样本那样对待观点:指出某城市治安恶化,应当聚焦犯罪率数据和监控盲区分布,而不是拉扯"哪个城市没有小偷"的模糊对比;批评某企业的环境污染,需要明确排污指标和生态破坏程度,而非用"所有工厂都有排放"的诡辩转移焦点。
在某中学的批判性思维课上,教师曾设计过震撼的教学实验:让学生先用伪辩证法为某化工企业违规排污辩护,再切换至正常逻辑进行自我驳斥。当有学生机械复述"不能以偏概全,企业也解决了很多就业"时,教师引导其调取该企业十年间的环保处罚记录;当有人搬出"发展总要付出代价"的说辞,立即被要求计算受污染流域的生态修复成本。这种思维训练揭穿了伪辩证法的画皮——它既不能解释化工原料超标的检测数据,也无法回答为何同行业其他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
这种思维遗毒的破除之道,或许就藏在我们日常的对话细节里。当下次有人用"不能一概而论"打断你的论述时,不妨追问:"您认为这个'个案'在整体样本中占比多少?"当遭遇"凡事有利弊"的万能用语时,可以试着将讨论拽回具体维度:"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您是否了解欧盟同类产品的安全标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满地伪辩证法的碎片中,重新拼凑出理性讨论的完整图景。毕竟,真正的客观从不是和稀泥式的"全面",而是直面事实的勇气与界定范畴的智慧——就像我们不会因喝水可能呛到就否定水的必需性,同样不能借助"凡事要辩证"的幌子,来消解对明显违规行为的正当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