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国产剧看不下去,即便偶尔出个爆款剧,重播率却不高,远远达不到四大名著的地位。我很苦恼,甚至不解,现在的技术发展,摄像器材,资金投入,化妆品多,按理说各个方面都比八九十年代要好,为什么却鲜有经典问世,不仅如此,连电影也是如此,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其实回过头来看,何止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是整个华语电影的黄金岁月,现在大陆市场全球第二,可是真正划时代,或者真正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却少之又少。
二、资本逻辑下的“快餐式创作”:速度吞噬深度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长剧产量较2014年锐减73%,但平台对“S+级项目”的投资却愈加疯狂——单集成本破千万已成常态。资本追逐的并非艺术价值,而是“安全回报”:选择顶流明星、复制成功IP、堆砌热搜营销,形成“大数据选角+算法编剧”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下,《滤镜》等剧即便豆瓣开分7.3,仍被批“逻辑崩坏”“虚伪双标”,本质是资本将创作异化为“流量变现工具”。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23 年国产剧投资总额突破 800 亿元,但豆瓣评分超过 8 分的剧集不足 3%。资本运作的 "快钱逻辑" 导致创作生态严重失衡:某顶流明星单集片酬高达 200 万,占据制作成本的 60%,而编剧团队的薪酬仅占 5%。这种畸形的资源分配,使得《甄嬛传》编剧王小平所说的 "剧本打磨三年" 成为奢望。
反观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以“七日鲜”速度拍摄,却诞生了《英雄本色》《东邪西毒》等传世之作。彼时创作者在商业与艺术间找到平衡,而当下资本却用“ROI(投资回报率)”扼杀了冒险精神——谁敢拍一部没有顶流、不买热搜的《大话西游》?
《父母爱情》导演孔笙曾说:“好剧需要时间与匠心。”但在2025年的国产剧市场,年轻编剧被迫一周写完十集剧本,演员同时轧三部戏,导演沦为“广告植入执行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仅15%的导演有作品可拍,头部项目集中流向少数“安全牌”团队。这种生态下,《北上》试图刻画80后奋斗史,却因细节粗糙被批“悬浮”,而《余欢水》高开低走,暴露“草根剧”对现实主义的消费化改编。
更致命的是“数据暴政”:平台用播放量、完播率等指标反向定制内容,导致《似锦》前20集注水宅斗、后20集仓促收尾,观众不得不“腰斩式追剧”。当创作被降维成“用户停留时长”的博弈,谁还关心《红楼梦》中“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哲学隐喻?
2024 年广电总局新规要求 "历史剧必须符合正史记载",导致某部筹备三年的楚汉题材剧被迫停拍。这种政策收紧并非孤例:2023 年备案的 1200 部电视剧中,42% 因 "题材敏感" 被驳回,其中涉及职场、医疗等现实题材的占比达 78%。
审查制度对创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2022 年爆款剧《人世间》为过审删减了 30 分钟关键剧情,包括周秉昆入狱后的社会底层描写。这种 "削足适履" 的创作模式,使得《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感叹:"我们不是在写剧本,而是在做文字狱。"
对比八九十年代的创作环境,1988 年《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奖时,张艺谋坦言:"那时候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们可以自由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这种创作自由在当下显得尤为稀缺。
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用户达6.62亿),暴露了观众耐性的消亡。一部《漫长的季节》需要12集铺垫时代悲歌,但更多人选择3分钟解说视频——“倍速观看”成为常态,深度叙事被迫向“强反转”“高密度冲突”妥协。这种环境下,《滤镜》用“一键换脸”“羊驼打架”等癫狂桥段博眼球,恰是行业对“下沉市场”的谄媚。
抖音数据显示,Z 世代用户平均视频观看时长仅 15 秒。这种 "碎片化" 的观影习惯,倒逼影视剧采用 "5 分钟一冲突,10 分钟一高潮" 的快餐式叙事。2023 年某古装剧单集植入广告达 17 个,观众吐槽:"不是在看剧,是在看广告联播。"
这种注意力危机直接导致经典叙事的消亡。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在于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叙事结构,而 2024 年某热播剧采用 "AI 大数据编剧",通过分析用户偏好生成剧情,最终导致人物脸谱化、剧情套路化。
观众审美的异化还体现在 "颜值经济" 的泛滥。2023 年国产剧主演平均年龄 28 岁,而 86 版《西游记》主演平均年龄 34 岁。这种 "幼龄化" 倾向使得《琅琊榜》导演孔笙担忧:"我们正在培养只会看脸的观众。"
然而,真正的经典从不为数据折腰。87版《红楼梦》拍摄三年,演员闭关学习琴棋书画;《西游记》特效虽简陋,却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工匠精神征服几代人。当下的创作者,是否还有勇气像杨洁导演那样,为一句台词与资本方拍案而起?
《大江大河》的成功证明,年代剧并非不能破圈,但其续集却陷入“政策敏感”与“创新乏力”的泥潭。相比之下,韩国以《鱿鱼游戏》打开全球市场,日本凭《鬼灭之刃》革新动画产业——我们的创作者却在“古偶”“甜宠”“扫黑”三大安全区无限内卷。
2024 年某仙侠剧单集特效成本达 300 万,却因 "五毛特效" 引发群嘲。这种 "技术至上" 的创作理念,正在制造 "视觉盛宴,内容空壳" 的文化泡沫。对比 1986 版《西游记》,尽管当时特效技术落后,但通过 "真山真水 + 传统工艺",创造出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场景。
技术滥用还体现在演员表演的异化。2023 年某顶流明星使用 "数字替身" 完成全部动作戏,导致观众吐槽:"我们看的是 AI 演员,不是真人。" 这种 "技术替代艺术" 的趋势,使得《霸王别姬》主演张国荣所说的 "演员要用灵魂演戏" 成为历史。
电影领域同样如此:张艺谋的《满江红》以悬疑喜剧包装家国叙事,却被批“形式大于内容”;《封神》系列试图打造中国版漫威宇宙,却因过度依赖特效忽视人物塑造。当创作困于“政治正确”与“商业保险”的双重枷锁,我们如何期待下一个《霸王别姬》?
重建创作尊严:学习正午阳光“十年磨一剑”模式,《山海情》用方言细节与实地取景证明,好作品需要时间与诚意。
解放青年创作者:设立“新人扶持基金”,避免头部垄断,让《漫长的季节》式冷门佳作有机会突围。
打破数据迷信:Netflix以“无评分机制”保护创作多样性,国内平台能否减少算法干预,给《人世间》式慢热剧生存空间?
拥抱科技赋能:AI可辅助剧本优化与特效制作,但需警惕“DeepSeek编剧”取代人类思辨力
放宽审查尺度:允许更多现实题材创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技术碾压的时代,重铸影视艺术的辉煌。正如《霸王别姬》中那句台词:"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中国影视的未来,不在资本的狂欢里,而在创作者的匠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