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时间、文化面貌、性质和周边考古学文化相互关系等诸多方面观察,早期阶段的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族群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的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东至海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上和文献记载的早期东夷人的活动范围一致,是独立经历了氏族、部落、酋邦等阶段,有着自身起源和发展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大致时间在公元前 4300~前 2500 年之间。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大汶口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为公元前 4300~前3500 年,中期为公元前 3500~前 3000 年,晚期为公元前 3000~前2500 年。早期年代同蚩尤、黄帝活动时间大致相当,同文献记载的少昊作为东夷人部落联盟盟主的活动时间趋向一致。
根据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大汶口文化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以泰安、济宁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类型,以泰安大汶口遗址为代表;
二是以淮河以北苏北地区为中心的大墩子类型或称刘林类型,以邳州大墩子遗址和刘林遗址为代表;
三是以山东东部的潍坊和日照等地为中心的三里河类型或称呈子类型,以胶县三里河遗址和呈子遗址为代表。
另外,山东境内黄河以北的聊城等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可能是另外一个类型。 当然,这几个类型只是粗略地划分,其中每个类型因其所处地域不同,还可划分为若干细小的类型 —其背后所体现的可能正是彼时有太昊、少昊等几个比较大的族系,以及太昊和少昊又有若干不同分支族群的情况。
大汶口文化这几个类型尽管各有不同,但表现出来的文化性质基本一致,其中折射的或许正是文献记载和传说中东夷文化之所以为“夷”的本质特征,具体到大汶口文化早期,就是后人用少昊统一命名的这个阶段。
根据现有材料观察,淮河以北和苏北地区的大墩子类型在大汶口文化早期早段相对于其他大汶口文化地区来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其居民可能从早期晚段开始,就逐渐向北发展,和当地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大汶口类型,并成为大汶口早中期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早期大汶口文化的中心也因此转移到了鲁中南地区。
大汶口遗址紧傍大汶河
大汶河发源于东部泰沂山区,向西一路欢奔流入东平湖,成为牵起山区和平原的一条大动脉。这使得处于泰沂山麓下平原上的大汶口居民,能够依靠大汶河的优势很方便地利用两地资源。尤其是汶河北岸的冲积平原,自古就有粮仓的称号,是历史上是著名的鲁国“汶阳田”所在。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大汶河两岸,呈椭圆形,面积约 82. 5 万平方米。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面貌特点。
鲁中南地区的汶泗河流域,以及鲁北地区中部诸多大汶口文化遗址所在地,极有可能是少昊族群活动的核心地域。
从考古学角度观察,汶泗河流域也恰巧是大汶口文化核心分布区。这里是迄今为止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最多的地区,同时也是大汶口文化最先进和最发达的地区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文献记载的少昊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东夷人的领袖,并进而成为“五帝”之一,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该区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所呈现出来的文化面貌,从早到晚,近两千年绵延不绝,十分清楚地展示了大汶口文化从发祥、发展、壮大到衰亡的完整过程。
前述齐国上大夫晏子自称是爽鸠氏的后人,而晏子及其族人生活在鲁北地区中部,很有可能这一带的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族群支系爽鸠氏部族所留下的文化遗存。
鲁西北一带也曾是少昊部族活动的地区之一。前文所引《逸周书·尝麦解》炎帝让蚩尤进驻少昊势力范围,并监视四方动静的记载,暗示蚩尤和少昊居地相距不远。蚩尤当时所在的地区是豫北、冀南,正和鲁西北比邻而居。蚩尤征伐少昊以扩大地盘,鲁西北是最佳选择。
后来蚩尤部落由于在和炎黄联手的涿鹿之战中败北,大部分人逃走,这一地区就成了极少数蚩尤后裔和少昊族人混杂居住的地区。
考古发现,鲁西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很少,一直到两千多年后龙山文化晚期才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聚落遗址——这种现象应该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这个地方在彼时属于黄河故道所经过的黄泛区,不太适宜人类居住;二是这个地方和蚩尤战败导致人口锐减有关。
大汶口文化早、中、晚三期都发现了大量以鸟为题材的陶塑等艺术品,不断地证实着少昊部族以鸟作为图腾的史实。
大汶口文化鸟形鬶
譬如在兖州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 1 件鸟头形泥塑,泥质灰陶,喙较明显,头部有三个穿孔,高大约 4. 8 厘米 31;
蓬莱紫荆山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出土过 1 件鸟形陶塑,但造型相对比较简单;
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则一次性出土了 8 件厚胎高柄杯,均为泥质黑陶,盖为覆蝶式,纽为鸟头形。鸟头既是纽把,也有装饰效果,其中 1 件是细长颈,尖嘴巴,鼻孔用锥刺成,眼球向外突出,可谓栩栩如生 ;
广饶县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 1 件褐色陶片,上面有用赭彩画成的两只鸟,似在空中展翅飞翔,逼真而生动;
胶县三里河遗址也出土了 4 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鸟形玉饰,其中一件为青玉饰,鸟喙部分玉色稍浅,喙与头之间有一条浅褐色纹,头前伸,尾上翘,体下垂,呈半月形,还有一件,器体较小,但鸟喙明显,上面还钻有小孔 35;
在长岛北庄遗址还发现 1 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鸟形陶鬶,系模仿海鸟形状制成,器身平背圆腹,鸟头为柄,鸟尾为流,两侧安装有小翅,鸟体下部还附装有三个圆锥形矮足,整体塑造的是一只在水面游动的水鸟形象 。如此等等。
总之,在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及其后续的龙山文化中,鸟在各种陶器、玉器上反复出现,有的是鸟形纹饰,有的是鸟的造型,其或站或坐,或飞或卧,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足鬶
山东龙山文化的“鬼脸式”鼎足鬶的足部尚保留着鸟体的某些特征,最流行的是那种用鸟头做脚,扁凹形的三角形鬶,鸟嘴着地,喙脊鼓起,中有棱脊,两侧穿以圆形大眼,形成窝穴状或镂孔,颜面是雏脊纹,其形酷似鹰、鸷等猛禽,联系到少昊又名鸷,很有可能这种造形酷似鹰、鸷的猛禽就是少昊族系的图帜。
少昊部族不但崇鸟,而且还崇日。在被认为是少昊后裔帝喾部族活动地域的鲁东南众多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如山东宁阳堡头,莒县陵阳、大朱村、杭头,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迟寺等都出土了两种和太阳密切相关的刻画符号,关于这一点,后文有详细说明。
——摘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有增删,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蚩尤及其之后颛顼至帝尧各族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次系统地还原了早期中国诞生之前这1700年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中华文明滥觞、形成和发展的璀璨历程。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2021 历史好书 60 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好书等推荐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