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团长配7个警卫员,旅长才配2个,这事合理吗?”
一个副团长竟然配了7个警卫员,比旅长多了5个,这是不是官僚主义的又一笑话?不,背后是一场性命攸关的“特殊安排”。
1938年,抗日战场上一片硝烟,八路军386旅正在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游击战。
386旅旅长是陈赓,副团长则是号称“王疯子”的王近山。陈赓按规定配了2名警卫员,而副团长王近山却“享受”了7名警卫员的“高规格待遇”。
这在纪律严明的八路军中,怎么看都像个笑话。徐向前在视察时也疑惑不解,直到听了陈赓的解释,才直竖大拇指“应该这样!”一个副团长凭什么需要7个警卫员?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王近山“疯得离谱”,需要人看着他。
王近山的“疯”可不是说说而已。他打仗有个特点亲自上阵,冲在最前面,甚至比普通战士还拼命。
在一次攻城战中,他居然不顾身份,自己扛着梯子往城墙上爬,完全当自己是个敢死队员。副团长是战斗的指挥核心,他这么拼,万一出了事,整个战斗就群龙无首了。
陈赓无奈,给他配了7个警卫员,不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而是为了让这帮人“拖住他”。每次他往前冲,警卫员就得强行拦住;拦不住,就几个人按着他,直接把他摁趴下。
可以说,这7个警卫员不是在保护他,更像是“疯子驯服队”。徐向前听完后,直说“应该这样”。
毕竟,王近山这种打法,死了是英雄,活了才是奇迹。
2. 王近山的“疯”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精准到位的狠。
疯归疯,王近山的“疯”其实很有章法。韩略村伏击战中,他根据地形特点设计了一场几乎完美的伏击战用手榴弹炸毁敌军汽车,机枪封锁退路,最后从四面八方包围敌人,打得日军毫无还手之力。
这是他“疯”中带“谋”的典型战例。但也因为他的打法过于激进,经常亲自带队冲锋,这种高强度的作战方式让他的部下压力山大。
换句话说,他不是不懂指挥,而是太懂了,懂到亲自示范,结果让自己成了活靶子。这7个警卫员,不仅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更是为了稳定部队士气。
毕竟,指挥官挂了,战斗的大局就完了。
3. 这不仅是保护王近山,也是保护八路军的“疯勇精神”。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装备和兵力都远不及日军,靠的就是这种“敢打、能打、会打”的精神。如果说刘伯承、陈赓是八路军的“智多星”,那王近山就是“疯子英雄”的代表。
他的每一次冲锋,不仅是战术上的需要,更是对士兵们的精神鼓舞。他用自己的“不要命”,让战士们看到一股拼命到底的劲头。
但英雄不可重复,王近山的“疯”太极端,陈赓深知这一点,所以必须用7个警卫员来“保住”这份精神。如果王近山战死,八路军可能少一个团长,但更大的损失是战士们的斗志和信心。
王近山的“7个警卫员”看似荒唐,其实是战争中对“疯子英雄”的一种保护机制。他的“疯”是抗战中的一股狠劲、一种精神,但这不是无节制的莽撞,而是有谋略、有胆识的“疯”。
正是这种“疯”让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也让陈赓不得不给他配个“拖延小分队”。战争需要勇猛,但也需要冷静;王近山的存在,恰恰是两者兼具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