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时敢于打破常规!关键时间点,国务院总理有新部署

政知见 2025-04-17 23:51:09

撰文丨余晖 董鑫

4月17日,国务院进行第十三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学习。此次专题学习聚焦的主题是“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

总理提到,在宏观经济治理中,不仅要注重供需平衡调控,还要注重预期管理与引导,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经济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为什么要重视预期管理?

预期管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政府部门通过政策信号、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指向明确、逻辑一致的信息,引导微观主体对经济形势、政策走向、未来发展等形成合理预期的宏观经济治理方法,对提振信心作用重大。

近年来,党中央对“稳预期”高度关注。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替代了此前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措辞,且把“稳预期”放在了首位,体现了其基础和关键的作用。

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

但我国的预期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政策工具相对缺乏、宏观政策传导渠道不太通畅、预期管理效果不够明显等。

在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强调预期管理意义更为重大。

在此次的专题学习过程中,李强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相应的客观条件,但也有很强的主观属性,市场预期便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也是预期经济。

此次作讲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曾多次就稳预期接受采访或撰文。

在高培勇看来,只有居民和企业的预期稳定、信心增强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减轻,也只有在稳预期、强信心基础上着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应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环境才会有足够的底气。

第二,如何做好预期管理?

关键在对症下药,即要分析什么样的举措和对策,以及什么时候推出政策和举措能有助于稳预期、强信心。

总理从政策重点、时机、力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要找准政策重点,善于抓住有风向标作用的问题,对症下药、集中施策,及时推出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

要讲究政策时机,在一些关键的时间窗口,推动各方面政策措施早出手、快出手,对预期形成积极影响。

要把握政策力度,必要时敢于打破常规,打好“组合拳”,让市场真正有获得感。

这并非政策层面首次对“打破常规”提要求。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引起外界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战略和改革、发展环境对稳预期都有着重要作用。

李强强调,“要加快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引导形成明确稳定的市场预期,实现改革深化和预期强化的正向互动。”

第三,政策要主动精准送达。

李强还提到,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做好政策的主动精准送达,加强与市场的互动交流,让市场充分了解和用好政策,使政策真正惠及群众和企业。

此次专题学习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强,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以及国务委员谌贻琴分别赴北京、广东、河北、陕西、黑龙江、广西等省份,聚焦扩大内需、科技创新、稳外贸、国企改革、食品安全、防洪减灾等进行调研。

在北京,李强去往外贸优品中华行西单大悦城展销现场,走进纺织品、轻工产品、食品等展销区,与参展企业负责人和销售人员交流,详细了解产品出口及内销情况。

在陕西,丁薛祥前往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调研企业生产经营、产业转型升级等情况,在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丁薛祥详细了解外资企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情况。

在广东,何立峰分别与外贸企业和境外采购商座谈,并实地调研外贸企业,听取各方对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看法与主要关切诉求。

在黑龙江,张国清先后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大庆油田、中国一重等企业,详细了解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等情况。

“用足用好各类政策,建立直达企业的政策宣介机制。”李强在北京调研时要求。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8 阅读:2313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30

用户12xxx30

9
2025-04-18 02:15

人民滴好总理👍

用户10xxx49

用户10xxx49

2
2025-04-19 21:11

稳预期就要让百姓真实感受的到,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可支配收入,完善基础保障等和民众紧密相关的事着手,。尤其是就业,国央企要带头落实中央稳岗,扩岗等措施,整合自身人力资源,尽可能增加就业岗位,稳定员工收入,避免各种形式的裁员降薪,促进就业形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