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战争都是残酷的,这一道理在俄乌冲突上也不例外。在短短的一月间,乌克兰方面因为反攻行动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俄军有可能在近期将会展开夺回库尔斯克地区的行动。
乌克兰方面在这一次的反攻中,并不是盲目地冲击,他也是做了很多的准备。具体到库尔斯克的战线上,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无人机问题。这一点在反攻当天早上的九点钟,第一线的俄罗斯无人机小组感受应该是最深刻的。
根据前线撤下的俄军指挥官表示,他们的无人机在那一刻根本没有办法飞,基本都受到了干扰。他们后来据此推测,大概率是北约援助的乌克兰反无人机系统启动,导致信号被干扰的缘故。
乌克兰就是趁着这一段时间的空隙期,大批的装甲纵队得以绕到平原上,目标直指比尔丁的大规模冲锋。这也是为什么行动刚开始时,乌克兰取得的战果似乎很大的原因:空中没有无人机的干扰,地面上的排雷行动也很顺利,比尔丁自然很快地就被接近了。
但俄军的反应也很迅速,很可能在以前的预演中,早就已经预演过普通无人机失效的情况,立马换上了光纤无人机。后续很多摧毁乌克兰坦克的视频,就是这部分光纤无人机的功劳。
另外乌克兰在情报方面也犯了不少错误,首先选择的地点是俄军兵力的薄弱处,但却没有考虑俄军为什么在这里会布置这么少的兵力。这里的地形和部队的实力决定了,这里不需要布置太厚的纵深,乌克兰撞到这里就如同撞到了铁壁。
第二个就是乌克兰自身内部协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乌克兰第一波冲锋抵达比尔丁外围时,第二波需要冲击的兵力还没有走出防线。
而且再加上之前说过的地势问题,俄军占据着高地,乌克兰的部队大多被挤在了河谷中。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俄军当然可以居高临下地轻松击退乌克兰的进攻。
事实上,地形因素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假如乌克兰的第二波冲击兵力能够及时赶到,凭借着第一波压制了俄军无人机的优势,摸到树林带阵地的那时候,比尔丁和新索特尼斯基一定会掉。
但问题恰恰出在了第二波上,担任第二波主攻任务的乌克兰第95空降旅临阵脱逃,以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击资源为理由抗命,这就导致了第二波的兵力反而不如第一波,全部被歼灭在了比尔丁。
所以这次乌克兰的攻势伤亡是很大的,并非某些消息源上所说,乌军凭借极小的代价扩张了在库尔斯克的阵地,这是罔顾事实的。
而且俄军并不是一直在被动防御,在乌克兰进攻短短一天后,俄军的反击也来了。根据“今日俄罗斯”1月9日的报道,俄军正大踏步地向着小 洛克尼亚前进,并且正在接近苏贾地区。
作为在库尔斯克乌军的补给后勤中心,苏贾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这里被俄军控制,意味着库尔斯克的乌军将面临着后路被掐断的困境,到时候别说进攻的美梦了,能不能安全撤退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俄乌冲突极大地推动了军事变革。传统观念中只要电子压制打开,对方局部区域变成瞎子,再发动装甲突击就以为能出其不意,这是过时的战争理念。
当北约想到给乌军武装优秀的干扰系统时,俄军已经在光纤领域走了一段距离。这也将给后续的战争冲突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