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阳谋,日本海域成首选目标,夏威夷也难逃,美日无话可说

特友自然 2024-12-03 16:24:39

近年来,围绕半导体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限制与反制,最近美国和日本密谋加强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打击,可惜这种想法注定要泡汤,车轮已经转起来了,哪那么简单停下来。而中国在稀土领域(半导体、电子领域需要用到大量的稀土元素)保持着绝对的领先,而在这个基础上,围绕美日等国家的反抗措施,中国主动用了一手阳谋,任谁都无法阻挡。

中国商业开采锰结核,日本海域成首选目标,夏威夷也难逃

日本的媒体报道,东京的知情人士向外界透露了一个消息,一家的中国企业正准备在日本附近的海域进行海底锰结核的采矿试验,这是在世界上首次进行的具备一定规模的锰结核采矿试验。而好巧不巧,这一次的锰结核采矿试验选取的太平洋区域涵盖两个重要的地点,那就是日本海域、夏威夷附近的海域。中国这次的这个试验,任谁都挑不出理,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做出了规定:海底海床的矿藏属于全人类。

言外之意就是,这些资源先到先得,你只要有技术就可以采集,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同意。而且,这些活动也主要集中在公海上,在公海上行驶的船只,进行的海洋作业,别人同样挑不出理。牙买加设立有一个国际海底管理局,就负责管理这类海底的采矿活动,默许那些具有技术水平的国家在特定海域进行采矿活动。但是对于商业开采尚缺乏规定,而我们这次就是商业试采活动,合理利用了现有的国际规则。

不仅到日本海域附近进行采集,还要到夏威夷附近采集。该公司向海底管理局提供了未来的计划,明年将要进行试验性的商业开采,日本南鸟岛大约600公里的地方被海底管理划归为这家公司的专属探矿区,方案是将一个特制的设备从船上吊下,然后过滤大约25万平方米的海底区域,将锰结核抽取出来再倒掉,目的是试验采集7500吨,顺便进行环境研究,看这种采矿活动会不会对海洋生态有影响。

数千米深的海底虽然已经极度缺乏光照,海底相当贫瘠,可是即便是马里亚纳海沟也有一套生态,采集锰结核对这些有啥影响也可能是研究的重点。当然 ,中国的这一计划也不是凭空生成的,早在1978年4月22日,中国1978年就在4000多米的海底获得了锰结核,此后一直在进行相关技术研究。还有一家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是瞄准明年,准备在7-10月在夏威夷附近的国际海域进行采矿活动,要试采1300吨,并最终打捞出来数吨用于研究。

现在日本有点慌,慌的是日本还没有此类计划,而且中国的稀土产能本来就使得全世界形成了依赖,要是中国的这一技术试验成功了,那海底大开发搞起来,谁也受不住啊。日本寻思这不行啊,日本也得开发此类技术。而且,海底管理局终于盼来了行使国际智能的大活,将于明年联络有关国家在夏季召开大会,共同商讨怎么制定海底资源商业应用的国际规则,一旦允许商用,那中国又在采集技术方面获得优势,国际稀土市场或许又要迎来大的波动了。

又一手阳谋,中国小声办大事

中国这一手,往近了说是为了中国自己技术进步,往远了说是为了人类不再缺稀土。在稀土元素这方面,中国可以提取全部所有的稀土元素,以前曾经在相当的时间里,我们都对外大量供应。而如今,我们有着非常大的产能,稀土产品优质,还相当具有性价比。原因是我们有着庞大的工业链,不需要为稀土元素的提取专门设置生产线,基本就是捎带手的事。如果再实现锰结核的商业开采,那短时间内完全不需要担心稀土矿的问题了,海底的锰结核储量相当可观。

据保守估计,全世界的大海大洋底部蕴含着高达30000亿吨的锰结核,太平洋由于面积大占大头,有17000吨,其中含锰约 4000 亿吨,镍约 164 亿吨,铜约 88 亿吨,钴约 58 亿吨,还有很多的稀土元素。挪威附近海域的锰结核研究较多,据估计其中含有170 万吨的铈,还包含有钕、钇和镝等。这些元素单拎出来,好像都让人陌生,可是一定的组合却又使好多人觉得仿佛在哪听过,比如钕铁硼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子领域有重要应用;钇在激光中有重要应用。

现在不光是中国的这个锰结核采集的计划,美国和日本无法阻挡,中国的整个稀土行业美日也难以阻挡。世界上不是没有其他的稀土矿,乌克兰有大量稀土,蒙古也有,巴西也有。可是他们都缺乏相应的产业链,无法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从技术上看,欧美应该是有技术实现稀土的分离与提取的,可是产业不一样,需要大量的投入去搭建,早就因为产业转移靠金融吸血的欧美偏偏就缺少配套的产业。

它们就算是要搞稀土产业,也无法形成对中国产品的产能优势,也永远没有价格优势,这就没法玩了,你通过别的手段搞我,我可以用稀土反制,你如果想用发展稀土技术来威胁我的稀土,我就可以用高性价比将你打败。这就没法玩了啊,欧美现在想要再次搭建稀土的生产,但是却碍于投入巨大,行动力迟缓。

锰结核开采技术难在哪里,为啥至今没有商业开采

不过锰结核主要生成在数千米深的海底海床上,因此要进行商业采集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如何解决地面与水下设备的控制通信等问题,都是个难题。那么深的海域已经无法进行载人的采矿,我国虽然造出来可以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潜艇,但那种潜艇只能坐一俩人,动力也不够。日本看到了中国的这个计划后,试图加速在自己海域内的技术试验活动,可是由于资金不足,要到2028年才能开始稀土产业商业开发,小规模试验也要到2026年才能搞。

在数千米的海底,气压已经非常大,设备容易损坏,而且地形不是很明确,照明不足,虽然有探测设备的帮助,但是也难以知道海底所有的水文等信息,采矿活动如果过于温和会导致采集的效率不高,如果过于粗暴又可能将锰结核损坏导致内部的资源流出,十分影响商业开采的效益。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深海环境对定位和监控设备的信号传输、精度控制都有很大干扰,现有技术还存在定位不准确、监控范围有限、数据传输延迟等问题,影响开采作业的有效进行。

其实很多技术都是相关的,前几年我们利用自己制造的深海潜艇潜入了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首屈可指的几个做到的国家。当时我们就展示了深海通信等技术的实用性进展,蛟龙号采用了采用水声通信机和水声电话,利用了先进的声学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处理干扰信号,实现了通信距离超过10公里的成绩。

当时在探索海沟的时候,或许还有人不理解,现在再看看锰结核的开采计划,是不是就连起来了呢?一样通样样通,中国已经形成科学的土壤,后续科学的花木将更自由的生长,未来会有很多技术会是我们开创或者主导。

0 阅读:0
特友自然

特友自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