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张江姚覆灭,华国锋军政文全面败落,邓公凌厉表态:这是在较量

秋风诺讲故事 2023-03-20 07:01:39

1976年10月,在华国锋的主持下,王张江姚悉数被捕,十年特殊时期就此宣告结束。

此时的华也在叶帅等人的全力拥护下,从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丽晋升为党的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总理。

尽管王张江姚时代就此匆匆落幕,然而,华的处境此时却并不乐观。此时,外有苏联在中蒙苏三国边境线上陈兵百万,中有“西单墙”事件,内有两种路线的纷攘,让其虽然在职位上统领全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华与伟人毕竟有着很大不同。伟人生前凭借着统领中国革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带领全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他的功绩和伟业无人可以超越,他的个人领袖魅力也无人能与之匹敌,故此,即便伟人不担任相应的核心职务,以他的绝对崇高的威望,他也足以影响局势走向。

换言之,伟人的功勋光照日月,其光芒已经超越了所有职务本该承受发范畴,纵使他没有出任核心领导职务,他依旧实质上是新中国的核心领导人物。简单来说,这种巨大的个人魅力是靠漫长革命生涯中逐渐积累起来。

但华不一样。华是建党之年出生之人,也就是说,在当年那个时段,无数革命先辈正在轰轰烈烈领导中国革命之际,他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孩,而即便后来他加入组织,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的军事水平、他的施政能力也全然无法与伟人相提并论。所以,论资历、资格和能力,他无法与伟人站在比肩的同等高度。

换个角度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所形成的局面实际上就是靠伟大领袖个人魅力撑起来的局势,至于伟大领袖有无核心领导职务,这并不是重点。因此,这在伟大领袖逝去后所造成的局势就是,即便拥有所有核心领导职务,出任这个职务的人未必就有此前伟大领袖所能驾驭全局的能力。而当资历、资格等不足以与伟大领袖比肩的华,将这些核心领导职务汇集一身时,此时,即使他局面架构上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其仍旧难以对全局进行有效掌控。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实际上,通过几件事情,就足以看出,此时的他,难以对全局进行深度掌控,这主要体现在军政文三个方面。

首先,其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军。邓公自1977年7月全面复出后不久,就开始了全面负责军委的主持工作,到1978年4月份,时任军委主席的华指示海军党委第一书记苏振华打算搞一场海军检阅之际,

由于未经经军委集体商讨同意,军委便下达了停止检阅的指示,由此可见,此时已经形成以邓公为核心的军委主持大局。

其次,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便是叶帅的态度。华能在短时间内翦除王张江姚,叶帅的支持功不可没,华能一夜之间快速实现人生角色的大转换,叶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以说,此时的叶帅是他的“大贵人”。当然,叶帅甫一开始对他也持以全力拥护的态度。

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叶也这种态度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邓公复出后,立刻就开始抓军队整顿,把杨成武、梁必业、黄玉昆叫去谈军队建设,谈整顿的方针和形势。杨成武将此事报告叶,叶指示他让他把谈话内容送过来,并表示要送一份给华过目。杨成武将谈话记录送交给叶后,叶看完后批示四字“送华主席”,令人费解的是,转念间又口头吩咐杨成武,让他先送邓公过目,如无问题,再送华。此后,该谈话记录送到邓后便没了下文,华自然始终未能见到。

最后的一点便是文化舆论场方面了。文化舆论场历来是内部倚重的主阵地,华全面主持工作后,对待内部的发言始终持以开明、民主的态度。在他看来,只有让人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内部民主之风才会得以弘扬。所以,在他主持工作期间,民主之风盛行,邓等人也得以通过《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内部也由此引发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可即便遇到不同见解,华也没有采取任何阻止措施,而是继续让同志们畅所欲言,努力推行民主之风,其麾下的《红旗》则根据他的指示不参与表态,只是没想到的是,这招呼一路打下去,最终也只有湖南全力拥护。

当中央工作会议全面召开,邓公的一句掷地有声的凌厉表态“这是一种较量

”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时,时代悄然从他身上划过,快速转入了改开时代。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