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深夜场通常是留给某些“小众”类型片的,比如一部偏文艺的独立电影、一部迟到的老片重映,或是某种带点实验性质的新尝试。
但最近,一部动画电影《哪吒2》却被安排在了北美的午夜场,让人不禁心生疑问:这是“影片质量不过关”还是“另有玄机”?
谁能想到,凌晨时分的放映厅却出现了观众爆满、现场火热的画面。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北美影院操作:午夜场的《哪吒2》事情得先从北美院线排片说起。
在9959家影院里,其中7000多家将大荧幕留给了漫威的《美国队长4》,而《哪吒2》却被挤到了只有寥寥几场的午夜时间。
据在美留学生透露,甚至连一些IMAX厅白天本来是空置的,宁可放30年前重映的老电影《泰坦尼克号》,而不给《哪吒2》留一个地方。
这让人群有些看不过去,就像学校里看到差生总被安排站边缘,而明明认真努力的学生却总得不到展示机会。
但看似最冷清的时间段,却爆发出了意外的热情。
在洛杉矶的一家影院,仅有的50个座位放映厅被近300名观众申请“站票”。
凌晨2点的场景却热闹得宛如春运,你很难想象,一部华语动画电影会在异国他乡激起这样的观影热潮。
甚至有观众守着夜场回来,兴奋地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刚看完,劲儿都还没过,有点明白为什么这个角色在中国如此受喜欢了。
”
影片的首日票房仅为37万美元,但短短几天,这个数字飞速增长到了310万美元,这个发展曲线似乎在说:热爱从不分时间,只要是好电影,观众用脚投票。
面对自家电影在海外受了排片的委屈,国内的影院似乎要“出气”了——不过方式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在北京,某影院直接将空调温度定格在令人发抖的16℃,冻得观众看场电影披毛毯、防寒服都不为过。
上海某影城甚至直接把前三排的座位“焊死”,以此应对《美国队长4》的“霸屏效应”。
而到了内蒙古,这种“反抗”风味更为直接:整个影院不开暖气,意图打造一种“冰雪中的沉浸式体验”,让人瞬间联想到电影老派的宣传语——“你敢来,我们就敢给!
”
这些操作虽多少带点“闹腾”的意味,但也引发了讨论。
这些影院的老板们用自己的方式提醒观众:电影市场需要多元化的声音,也希望借着这种有点戏谑式的手法,让更多人关注到国产动画电影里涌现的不少好作品。
《哪吒2》为什么受欢迎?
特效与情感双双爆炸《哪吒2》在海外的好评,绝不是偶然现象。
IMDB上的评分8.3分,已经算是相当高的认可度,何况对于动画这一更容易被挑剔的领域更是不易实现。
一方面,特效是老外观众第一时间就注意到的亮点。
有美国网友感慨:“中国神话形象真的很吸睛,不同于欧美动漫多用写实派,这些角色分分钟悬空打斗却毫无违和感。
”片中哪吒甩着混天绫与对手展开激战的画面,甚至让一些观众出观影厅时都觉得自己“还飘着”。
另一方面,影片的情感表达打动了一大批人。
美国观众在社交平台写道:“哪吒拼命之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还有人说:“过去总以为动画片是讲给小孩子听的,但从今天起,我信了情感的共通性。
” 看来,家人与成长的主题,不论在哪个国家都能触动人心。
文化输出:翻译问题引发的反思但影片在当地上映也不是全然没有阻碍。
就像不少熟悉中国文化的留学生吐槽的那样,电影的翻译似乎是最大短板。
比如,片中传神的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被翻译为“My choice is my destiny”,虽然意思接近,却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还有角色名字的翻译,比如“太乙真人”,有些人调侃说老外听成了“太极煎饼人”,这种误解只能让中国观众无奈苦笑。
但导演的态度让人颇为欣赏,他表示:“文化差异确实存在,但只要我们不停地输出好的内容,总有一天会有人真的理解。
”这个态度就像当年的李小龙一样:我们介绍自己,而不是贴合别人。
也许,这才是文化输出最值得思考的部分。
结尾:站在国际舞台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看到了更多样的可能性。
而《哪吒2》的成功或许再次说明了一件事:好的文化不会有国界,好的作品更不会被埋没。
北美午夜档、国内的冰雪观影场,以及老外热捧的影评声,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只要有故事,就一定会有爱它的人。
忍不住想问,如果《孙悟空》和漫威超级英雄真“打起来”,你觉得胜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