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70后的归途:不回家,算不算背叛?

友易说情感文案 2025-04-04 21:10:32

小时候的清明,是带着泥土味的。不是说现在不扫墓了,而是现在的清明,走在回老家的路上,我总感觉自己像个“返厂维修”的老零件,要去接受一次精神上的返修保养——可真到了坟前,心里那点说不清的情绪,反倒让人更疲惫了。

我是一名70后,不算老,但也不是年轻人了。正处在人生的“中腰部”——上面有老人,下边有小孩,钱包紧巴巴,身体也越来越不听使唤。说实话,现在的清明对我来说,是个越来越复杂的节日。

小时候,清明就是大人们吵吵嚷嚷地买纸钱、折纸花,一起回村上坟。我那时觉得那是个有点好玩又神秘的节日。风总是大,纸钱乱飞,大人站在坟前一脸严肃,小孩跑来跑去抢烧剩下的糖果。那种热热闹闹中夹杂着对祖先的敬畏,是种很朴素的仪式感。

可现在,回老家变成了一件“需要安排”的事。要调休、抢票、躲堵、请假……而且,墓地也换了地方。老家的祖坟因为城镇化拆迁,全搬到了公墓区。整整齐齐的一块块墓碑,看起来更像城市里的楼盘。我爸以前说过:“人死了,就要入土为安。”可现在,看着那一排排“大理石套间”,我忍不住问自己——这是安,还是“配齐装修”的象征?

01

70后一代人,是特别的一代。我们赶上了计划生育,吃过苦,又被时代一路推搡着往前走。工作、买房、养娃,刚喘口气,父母又老了。这几年,每次清明回去,我都特别怕听到“某某老走了”的消息。哪怕是小时候隔壁那个总吓唬我们的小老头,一听说他也“走了”,我也会突然愣住一会儿,像是从梦里被拽回现实。

清明节,在我们这代人心里,不再是简单的扫墓节。它更像是一场时间的试炼——它提醒你,那些你以为一直在的“根”,其实正在一寸一寸地往下沉。你想握住,可它已经滑走了。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小时候回老家,是为了热闹;现在回去,是为了证明“我还记得你们”。是的,我还记得,可我也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记了。

02

说到底,清明这节日,是个跟“死”打交道的节日。

但小时候我们根本不懂“死”是什么。那时候的“死”,就是“以后”。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以后”,已经变成了“已经”。我妈每年都会在清明前几天备好供品,菜要是当天做的,水果必须新鲜。她说,不管人在哪儿,供得真,祖先就会知道。

可你知道吗,我开始怀疑这一点了。我不是怀疑“祖先知不知道”,而是怀疑——我们现在的清明,还剩下多少真?

以前的祭祖,是一家人跋山涉水去找那座藏在树林后的老坟头,找不到就挨骂,说“不孝”;现在的祭祖,是一家人在微信视频里互相问:“那边扫完了没?”“照片拍了发我看看。”“红包转你了,代烧纸钱吧。”

你说,是不是有点荒唐?科技确实让我们更方便了,可在方便的背后,是不是也把一些该花时间的“敬意”,给省略掉了?

03

我曾经认真问过我儿子:“你以后会回来给我们上坟吗?” 他说:“看吧,如果不太远的话。” 我当时没吭声,但心里突然就堵得慌。

不是怪他没良心,也不是他冷漠。换作我年轻时,也许我会说:“尽量。”可“尽量”是什么?是忙不过来时的借口,是情感逐渐淡化后的通用说辞。清明节里这种“情感的衰减”最明显——从三代同堂的老坟祭拜,慢慢演变成独自驱车前往公墓的“个人仪式”。

70后现在夹在两个时代之间。我们一边被传统拽着,说要孝顺、要敬祖、要守礼数;一边被现实推着,说要拼搏、要效率、要不被时代淘汰。每年清明,我们就是在这两头拉扯中“硬撑”过去的。

我有个发小,这几年都不回去,说扫墓这事可以“托人代办”。我问他:“那你自己不觉得心里空得慌吗?”他反问我一句:“那你回去,心里就不空?”

我哑口无言。

04

其实他说得没错。就算我千里迢迢回去了,站在墓前那十几分钟,也未必真有多么“灵魂对话”的感觉。更多的时候,是走完流程,拍张照片,发到家庭群,表示“我尽了孝”。

这算不算一种形式主义?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连这点形式都没有,那可能我们就真的“断根”了。

70后是“正在断根的一代”。我们目送老一辈离开,却没能拉住下一代。

我有时候会想,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清明节。不是说去革新传统,而是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一代人,能在快节奏和压力中,真正“停”下来一次。

不是停下来请假、开车、排队,而是心里真正停下来,去想一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走的路,还算数吗?

05

有一年清明,我提前回去几天。夜里村子特别安静,只有狗叫。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每年清明前,爷爷都会做个小草人,说是“引魂”。他说,草人不是真的人,但人心是真的,只要你记得,他就能回来看看。

我那天一个人在屋后做了一个草人,手很生疏,胡乱扎了一通。可是当我把它插在坟前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有什么东西落了地。那是一种说不清的“安心”,就像你知道,有人已经走了,但你还在为他留灯。

06

清明节真正的意义,可能并不是让我们“去看逝者”,而是借着这个节日,去看看自己。

看看我们有没有丢下什么,忘了什么,骗了自己什么。

我们是不是把“清明”当成了忙碌中的一个待办事项?我们是不是在“代办人生”?我们是不是也成了那个,站在墓前拍照发群的人,却没让心,真正站进去?

07

我不知道我的儿子会不会在几十年后,还愿意回老家给我点一炷香。但我知道,如果我现在不坚持传递这份“回头”的念头,那以后他可能连“回头”的念头都不会有了。

我们70后,还能做点什么?我们或许改变不了整个时代,但可以守住一些属于自己的“清明”。

就像老屋的灯,不一定亮得最久,但它在你累了的时候,还知道怎么回。

2 阅读:131
友易说情感文案

友易说情感文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