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美空军为啥找不到彭老总?一人作用大

思明说 2024-12-21 23:09:38

前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以其装备之精良、战力之强悍,牢牢把控了制空权的绝对优势。

按理说,拥有如此压倒性制空优势的美军,若想要搜寻到彭老总的位置,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可事实却是,直至战争结束,美军也未能探寻到彭老总的踪迹。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毛主席将一位关键人物紧急调往前线。他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军的战略处境,对稳定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让美军制空优势黯然失色的神秘人物,究竟是谁呢?

“一个王耀南,一部中国工兵史”

在20世纪60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打造了两部红色影片:《地雷战》、《地道战》,这两部影片的情节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真实战斗。

影片一经上映,大受观众好评,而该影片背后的军事顾问及指导,则是有着“工兵王”、“地雷王”之称的王耀南。

说来也巧,王耀南自小就对鞭炮、火药感兴趣,5岁时,就开始跟在叔父身边学习如何制作鞭炮。

而后来的矿工经历,更是让王耀南接连掌握了巷道掘进、煤层爆破等技术,这些经历,也为他日后的“工兵王”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在煤矿工作期间,王耀南见到了毛主席,在毛主席的影响下,王耀南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朱毛”井冈山会师后,一个棘手的问题很快摆在了众人眼前:井冈山突然涌入数千战士,使得生活供给严重不足,别的倒还好,主要是食盐问题。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王耀南站了出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认为,可以从炸药中提炼硝盐,虽然味道是苦了些,但多少还是有些咸味的,能代替食盐。”

在得到朱德的同意后,王耀南和战士们开始着手去做,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采用。

入党后不久,王耀南就接到了组建工兵连的任务,朱德对此极为重视,曾对他说:

“工兵很重要,曾在一千年前就有了,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

王耀南见证了工兵部队的创建,是我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在长征途中,他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而摆在红军面前的第一条大河,就是于都河。

尽管红军已经准备好了架桥材料,可桥板、绳索等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在王耀南的动员下,当地的群众有材料的送材料有力的出力,军民一同投入到架桥的行列之中。

夜幕降临后,王耀南指挥工兵部队开始进行施工,由于河面太宽,加之夜间作业,导致部队进程缓慢,且民船难以准确进入设定的浮桥轴线。

王耀南急忙向当地有经验的老船工请教,之后,每条船都挂上了马灯,这样一来,也能确定轴线,在老船工的帮助下,架桥工作顺利进行。

在短短4天时间里,在王耀南的带领下,于都河便架起了5座临时浮桥,并开辟了18个渡河点,确保了红军大部队的顺利过河。

在四渡赤水期间,王耀南带领工兵连战士们在赤水河上架起了十多座浮桥,连续三晚都没被敌军发现。

飞夺泸定桥战斗打响后,突击队和工兵连在火力的掩护下向铁索桥冲去。

工兵连的战士们将板子铺在铁索上,等将绳子捆扎固定好后,突击队的队员们则紧随其后,踏板前行。

渐渐地,突击队张廖大珠意识到,单靠工兵队这样太慢了,于是便命突击队员脚踏铁索、手攀桥栏向对岸冲去。

与此同时,工兵连的战士们也加紧了铺设速度,最终红军主力成功渡过了河,毛主席对此赞誉有加:

“你这个‘兵工王’不简单!”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的途中,共经过了22条大河,这些均是由王耀南现场指挥的。

正如刘伯承所言:“只要有王耀南在,红军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

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工兵史,他身上的那些“工兵王”、“红军架桥王”等美誉,实至名归。

“地雷战王”——王耀南

在抗日战争期间,王耀南开创了一系列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战术奇迹——“地雷战”与“地道战”。

这种对敌战术,早在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时,王耀南就曾提出过这类战术设想,那会儿他提出的是用竹筒等器材做地雷阻止敌人。

1939年6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王耀南不幸遭遇了炮弹的袭击,瞬间就将他笼罩在了一片硝烟与尘土之中。

硝烟散去后,王耀南的手部和腹部已经遭受了重创,尤其是腹部,那颗弹片划伤了他的肚皮,肠子都流了出来。

王耀南强忍着剧痛,用颤抖的双手紧紧按住伤口,硬是将流出的肠子塞回了腹腔。

直到战斗结束后,王耀南才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毛主席、朱德更是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

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这才终于将王耀南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1941年2月,王耀南被批准可以大规模地使用地雷及构筑工事,在一次与数千日军的对峙中,王耀南布置的地雷成功抵御了6000余人日军的猛烈攻势。

随着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王耀南的地雷战术日益成熟。在彭德怀的指示下,王耀南开始带着战士们以话剧的方式,向群众们大力地推广地雷战。

为了让地雷战全面开花,他不仅亲自指导干部与民兵,教授他们如何布置地雷阵、如何精准打击敌人,更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战术效果。

一次,一位民兵在掌握了地雷战术后,在战斗中引用地雷直接炸死了一名日军大佐和一名少佐。

为了防止地雷误伤无辜百姓或牲畜,王耀南又提出了“用电打火”法,即分离地雷与起爆装置,实现了“不见鬼子不挂弦”的精准控制。

考虑到日本拥有“照妖镜”(探雷器),为了迷惑敌军,王耀南还发明了用老鼠夹、车胎等材料做出地雷绊索使其日军的排雷工作屡屡受挫。

那段时期,日军对冀中平原进行了疯狂扫荡,形势愈发严峻,可如果大部队撤出冀中平原的话,再想返回可谓是难上加难。

留也不是,撤也不是,一时间部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为摆脱我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王耀南在深入调查后,提出了“地道战”这一创新战术。

他将村民的菜窖、地窖等改造成地下通道,这些原本只用于储存蔬菜或藏身的场所,在他的手下,变成了既能隐蔽又能作战的战斗地道。

村内外地道相连,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地下网络,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作战效能。

全区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挖掘地道,这种新的战法使得我军在战场上屡创佳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引得日军怎么也摸不透八路军的地雷战规律,王耀南的名号,响彻全军内外,就连敌人提起“王耀南”的名字,也吓得发怵。

甚至为动摇共产党及群众们的抗日决心,还曾在广播中造谣说王耀南早已被日军活捉。

面对“地雷战”与“地道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王耀南却始终保持谦逊,他说:

“这些战术并非我独创,而是基于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而来。”

朝鲜战场上的关键人物

众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装备精良、战力强悍,可以说是牢牢把控了制空权的绝对优势。

可直至战争结束,拥有如此压倒性制空优势的美军,也始终没能搜寻到彭老总的位置。

而这,都是源于毛主席紧急调往朝鲜战场前线的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工兵之王”王耀南。

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开始转入阵地战,不过毛主席与周总理更倾向于志愿军打坑道战。

马良山作为朝鲜西海岸开城的门户,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如果美军控制住了马良山,在美军的绝对制空权之下,战争或许将陷入无尽的泥潭;

若志愿军控制住了马良山,则战势还有转机。既然打不到天上去,那我们就遁入地下。

1951年9月,王耀南奉毛主席之命带了千吨炸药、百部空压机等赴朝开展坑道战。

这种战斗坑道,可让美军吃尽了苦头,坑道与坑道之间的距离为三四百米之间,呈六边型分布,几个六边型又联成一片网;

敌人一旦攻击其中一个坑道,便会有十几个坑道火速支援,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防线。

曾有一个连,凭借这些坑道,在一天内共击退了敌人的21次进攻,在敌军伤亡700余人的惨痛代价下,我军仅伤亡26人。

美军士兵曾这样形容我军的坑道战:“他们的战壕就像地道一样,他们沿着地道就下去了。

我们的大炮,甚至是低空轰炸,都对他们毫无影响!我们炮兵发现他们方位的时候,他们的大炮和士兵早就回到山洞里去了……”

王耀南的这种坑道战术,不仅在战斗前线大放异彩,就连后方的指挥所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也正是美军始终无法寻得彭老总踪迹的奥秘所在。

一直到战斗结束,志愿军共计挖了1250公里的坑道、6240公里的交通壕、战壕以及7789条坑道。

这些坑道构筑了坚实的防御体系,成为了一道坚实的“地下长城”,毛主席称其为“零敲牛皮糖”。

朝鲜战斗结束后,就连蒋介石也不禁发出了感叹:

“这个世界上,没人是毛泽东的对手,美国说我不行,我看他们也是一群蠢猪,加起来40多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竟被毛泽东打得如此狼狈,真是丢人现眼!”

结语

在抗日战争期间,王耀南带领部队开展地雷战,他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布置地雷阵,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地道战,指导群众挖掘地道,构建了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为抗击日军提供了有力的掩护。

在朝鲜战场上,王耀南针对敌人强大的制空权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坑道战”的战术,利用坑道作为掩护,有效地减少了部队的伤亡。

他,是我军当之无愧的“工兵之王”!

参考资料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党史博览

王耀南:毛泽东称赞为“民族英雄”的红军工兵创始人. 文史春秋

哪位开国将领被称“地雷战王”曾降职8次. 中国军网

王耀南受毛主席委派赴朝开展坑道战术

0 阅读:11
思明说

思明说

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留言都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