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这十年”看自然资源和规划丨用心擘画空间蓝图,用情呵护自然资源

无限鹤壁 2022-10-12 17:50:19

10月12日,“鹤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专场。

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友才作主发布。

2019年1月机构改革,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由原国土资源局和城乡规划管理局合并组建,原承担的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发生历史性变革,现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资源优化配置“三大主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决策部署,用心、用情、用力,激情奋进,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国土空间规划从“试点”探索形成“示范”效应,矿山综合整治形成“鹤壁经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鹤壁模式”在全省推广,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再到“强”,重点项目保障率连年100%,不动产登记等自然资源规划多项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自然资源保障和空间规划支撑。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回顾这十年,我们深深感受到,保发展、保资源、保生态、保安全责任重大、使命艰巨。规划好、利用好、管理好、保护好全市自然资源,必须心怀高度负责情怀,履职尽责、开拓创新,在极不平凡、充满挑战的这十年,自然资源规划工作正是靠着这种迎难而上、用心用情的劲头,交出了攻坚出彩的答卷,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突出自然资源要素高效供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十年来,始终坚持“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累计1175个重点项目、12.7万亩用地获得上级批准,全市重大项目做到“应保尽保”。京广高铁、安洛天然气管道、南水北调、安郑高速等47个交通、能源、水利项目用地3.3万亩全部保障,鹤壁市豫北枢纽地位更加显现;静脉产业园、披烟园等335个民生项目全部落地,新拓洋、天海、赞宇等793个产业项目全部落地投产达效,市区建成面积由2012年的60.8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82.68平方公里。十年来,全市共出让土地6.1万亩,土地出让收入317.35亿元,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矿产资源要素保障有效提升,探明水泥灰岩矿新增储量1.16亿吨,建筑石料矿新增储量14.97亿吨,金属镁白云岩新增储量15.5亿吨,还有煤炭,这些都是我们鹤壁市的优势矿种。优化矿产布局,投放同力水泥、恒源矿业等4个大型水泥灰岩和露天矿山建筑石料矿权,实现矿业权出让收益16.27亿元,年均纳税2亿多元,有效平衡了建材类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为河南省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和鹤壁恒源矿业集团等重点企业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为投资150亿元的宝武集团镁基新材料项目落地鹤壁、做大做强金属镁产业,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突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并行期间,修编了(2007—2020年)版的《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10—2020年)版的《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了“一核双星多支点”的城镇结构,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58.83万亩,为各类项目建设提供了空间规模支撑。2014年以来,作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多规合一”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了“太行叠翠、三水润城、一体两翼、三区协同”的总体格局,为我市十五年发展留足空间,为全省、全国规划编制探索了路径、提供了经验。十年来,编制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等30余项专项规划,引领我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国家园林城市;编制总体城市设计、综合服务功能区城市设计20余项,形成了简欧现代与新中式相互辉映、蓝绿交织、城景交融的具有鹤壁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9+1”十大建筑和淇河景观风貌带已经成为鹤壁的靓丽名片;编制30余项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规划,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编制220个“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了龙岗人文小镇等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突出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形成生态保护修复鹤壁典范。

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地市级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谋划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形成了一批可实施、可落地、总投资300亿元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库;全市已恢复治理矿山面积3.7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修复率75%的目标;高质量实施总投资9.2亿元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黑山头玄武岩矿山治理、金牛岭土地综合整治等成为全省生态修复精品示范工程;全市37家普通建筑石料矿山全部关闭到位,整合为5个大型矿区,7个生产矿山已全部建成绿色矿山,率先在全省完成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政府主导、资产收购、有偿退出”的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形成“鹤壁经验”,全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突出自然资源保护监管,扛稳耕地保护责任。

守牢守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压实市、县、乡、村四级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控耕地转为其它农用地,坚决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确保全市166.28万亩耕地和147.9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法监管,在全省创新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田长和山长网格化监管模式,建成了“天眼”工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天地网一体化监管体系,维护自然资源管理的良好秩序。

突出自然资源改革创新,擦亮鹤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深入推进土地规划审批改革,将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08天压缩到即办即结,实现了“签约即交地、交地即交证”,一书三证“零时差、一站式、全同步”无缝对接、当天办结,在全省开创了产业项目土地规划联动审批的先河;统筹“多规合一”、基于“一张蓝图”网上审批服务模式,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成为鹤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总结“多规合一”审批改革经验,形成的《鹤壁市以审批流程重塑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典型案例,今年2月份又被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办简报专期刊发,成为全省第2个改革创新案例。不动产登记发证强服务、减环节、提效率,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和不动产“家门口办证”,办结时限从最初的20多天压缩到“即时办结”,经验做法荣获“2021年度中国信息化数字政务创新奖”和“2022年政府数字化建设卓越实践成果奖”。

突出地理信息试点,“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跨入发展快车道。

2020年7月,全国首家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落户我市,航天宏图、埃洛克等遥感地理信息龙头企业相继落地。航天宏图在试验区建设的华中数据处理和卫星运营中心总部,将于2023年发射“中原1号”“鹤壁1、2、3号”四颗雷达遥感卫星,2024年再发射16颗,到2027年形成65颗卫星组网应用。今年9月份,《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又将做优鹤壁卫星产业集群作为全省发展卫星产业战略的重点任务。2020年12月,全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试点获批,为智慧鹤壁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底座,今年年底试点建成后,将形成“鹤壁样板”。试验区正在加快构建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为无人驾驶、智慧合杆、卫星遥感应用和信息安全等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扬帆再起航,奋进新征程。成绩的取得,源于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对自然资源规划工作的关注和关爱,更离不开媒体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使命职责,紧紧围绕我市建设“三个强市三个鹤壁”,实现“三富三美”的总体目标,高水平推进空间规划、高要求推进资源保护、高标准推进要素保障、高品质推进生态修复、高效能推进审批服务,不断开创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新业绩,为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贡献更多的力量。

媒体提问: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标就如何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布局“15分钟生活圈”、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实事回答记者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市级各项空间规划的上位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研究确定了我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城镇体系结构、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等内容,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空间,引领城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十年来,我们先后编制了《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和《鹤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引领构建了 “一核双星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将淇河南岸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和山水田园文化名城的规划定位,构建了“一体两翼多支点”的总体空间格局,中心城区纳入了科创新城,将白寺现代物流开发区纳入城镇体系布局,强化鹤浚一体联动发展,增强了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鹤壁市2035高质量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鹤壁东区(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城市设计》等规划,统筹研究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产业转型、城乡空间布局等,引领科创新城建设和老城区产业转型升级。

引领民生工程建设。组织编制了中小学布点、医院布局、街心公园、道路渠化、自行车与城市慢行系统、淇河风貌带等33项专项规划,统筹布局“一刻钟生活圈”、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推动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质扩容,引领“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为老百姓打造“家门口的幸福”。

2022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鹤壁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意见》,编制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鹤汤联动、鹤滑一体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品质,发挥规划引导、调控和支撑作用,更加聚焦改善民生,为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出更大贡献。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标就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工作回答记者提问

加强要素供给,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稳”和“进”,是自然资源规划系统的基本职责。十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与保护,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底线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千方百计保障了全市1175个交通、水利、能源、产业、民生等项目用地需求。

构建重点项目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形成了重大项目清单、重大项目月度会商等六项工作制度,特别是重大项目实施“一个项目、一名分管领导、一个专班、一跟到底”的“四个一”保障措施,每年印发《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清单》,对重大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对特别重大项目安排专班跟踪服务。

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十年来,我们强化部门间联动,定期与发改、工信、水利、交通等部门对接,梳理重大用地需求。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支持,在我市重大项目使用上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效满足了全市每年高达1万余亩的新增用地计划指标需求。进一步优化用地审查审批流程,对纳入国家盘子的交通、水利、能源项目节点工程推行“先行用地”,争取省自然资源厅为开发区、宝山区、示范区开设“用地报批直通车”。十年来,我市获批土地面积12.7万亩,项目数和用地面积是前十年的2倍多,确保了京广高铁、中南铁路、南水北调引水工程等多个交通、能源、水利、民生项目以及天海电子、新拓洋化工、蓝赛环保等重要产业项目有效落地实施。特别是2019—2021年,全市省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连续三年100%。今年以来,“三个一批”项目用地保障率98%,始终位列全省前三名,被省自然资源厅多次通报表扬!目前,我们又提前准备,正在集中组卷报批明年重点项目用地。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创新,由单纯依靠新增建设用地转变为“存量+新增”两手抓的用地保障模式,既保障了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又高效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相继开展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百园增效”、“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等一系列活动。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0.4万亩,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我市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已成功出让6宗工业用地“标准地”,涉及土地面积1100亩,占今年已出让工业用地总面积的50%以上,向存量土地、低效用地要空间、要效益,为重点项目投资早日落地见效按下“加速键”。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二级调研员王保星介绍了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谋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鹤壁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主要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按照“全域规划、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示范带动”的理念,聘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技术单位,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地市级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谋划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形成了一批可实施、可落地、投资约300亿元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库,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系统综合治理,高质量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2018年10月,我市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第三批工程试点,共四大类94个子项目,投资9.2亿元。按照“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林田湖草为体”的核心治理思路,科学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管,打造了淇县金牛岭郊野公园等一批具有鹤壁特色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共治理河道长度86.52公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4671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8公顷,昔日废弃矿山成为群众休闲游玩的“生态金山”,臭水沟蝶变为美丽幸福的“生态河”。我们正在谋划申报投资6亿元的我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继续推进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创新治理机制,高水平推进矿山环境生态恢复治理。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政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负兜底责任,压实企业“边开采,边治理”主体责任,认真履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义务。构建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投资12亿元,已恢复治理矿山面积3.7万亩,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修复完成96.54%,超额完成国家、省定任务,位居全省前列。

充分挖掘潜力,高标准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抢抓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机遇,组织开展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谋划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试点项目8个,整治区域总面积96.8万亩,项目预计总投资145亿元,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美化城乡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主任曹峰介绍了鹤壁不动产登记工作方面的创新

不动产办证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原来房产证、土地证分散登记时期,群众需要在多部门间往返奔波,2016年我市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我们以便民利企为宗旨,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实现了“一本证、一窗口、一次办”,打造了不动产登记优质服务“鹤壁品牌”。我们在提升服务便利度的同时,还注重破解办证历史遗留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打通数据壁垒。相继与公安、民政、税务、住建等15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将业务窗口延伸到小区、房地产企业、银行、中介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家门口办证”,这一经验做法荣获我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2021年度中国信息化数字政务创新奖”,《河南日报》刊发了这一创新举措,作为河南乃至全国不动产登记行业的“参考答案”。

深化“互联网+”改革。通过升级便民服务系统,采用人脸识别、电子印章等技术,实现不动产登记“网上可办”“全豫通办”“跨省通办”,不动产登记办结时限从最初的20多天压缩到现在的“即时办结、立等可取”。开通网上办事大厅、微信公众号、豫事办APP、河南省政务服务网、登记窗口、便民网点自助查询机等6 种查询服务模式,实现了24 小时登记信息查询“不打烊”服务。

全面推行电子证书应用。不动产权利人在办理落户、入学、纳税、企业登记、不动产交易等事项时不用再提交实体证照,直接出示电子证书即可。

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针对不动产分散登记时期形成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出台政策,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便民利民的原则,累计解决76个住宅小区的办证难题,惠及19643户群众;为77个工业项目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办证难题,促进了我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下一步,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还计划重点推进二手房不见面办理,在中介机构设立便民服务点,布设业务终端,群众无需往返于办事大厅,就近选择便民服务点,实现过户、缴税、登记“一站办结”,在24小时便民点自助打印领取证书,或在线自行下载电子证书,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途径。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