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其中,宋代的香文化更是达到了鼎盛,是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雅生活的象征。
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政体制时代。那时,先民们出于对天地人神的崇敬与敬畏,在祭祀活动中燃烧火焰,逐渐孕育出焚香仪式。随着文明的进步,香从单纯的祭祀用品演变为修身养性、颐养情志的重要媒介。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介入为香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内涵。孔子在《猗兰操》中提到的香,虽非沉香,但确立了品香用香与儒家文化的内在联系。两汉时期,焚香已颇为流行,标志着香文化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交州异物志》中记载了东汉时期沉香的采集与特点,“密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魏晋南北朝时期,熏香成为民间雅事,文人雅士以焚香抚琴为时尚,香文化逐渐丰富多样。到盛唐时期,鉴香、品香、制香达到了“道”的境界,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传播。
香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盛
进入宋代,香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宋朝文人的案头常设一个精致小巧的香炉,正如陈宓《和喻景山》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而今已办还山计,对卷烧香爱日长。”从宋徽宗赵佶所绘《文会图》等传世画卷可以看出,青铜香炉、白瓷香炉成为当时读书、娱乐、聚会的必备元素,点缀着宋人高雅的生活。宋朝的青铜及瓷器工艺高度发达,香炉造型各异,既有庄重肃穆的王公贵族用具,也有精致小巧适合百姓和文人使用的瓷器香炉。一些大型的鸭形、狮形香炉,在彰显主人身份地位的同时,也为日常生活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赵佶追求澹泊静穆的道家境界,与香文化相得益彰,推动了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全面发展。受其影响,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存世器物中皆有大量仿古钟鼎的精美香炉。赵佶所绘《听琴图》,描绘了一位身着素服的文士端坐松下轻抚琴弦,身旁香几上放置一个造型精致的鼎式香炉,微风轻拂,一缕青烟袅袅上升,飘向抚琴者的上方,形象地展现了文人雅士焚香抚琴的场景。这也是赵佶心境的写照。宋朝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品香、颂香的优美诗章,如陆游的“棐几砚涵鸲鹆眼,古奁香斮鹧鸪斑”,周紫芝的“梦断午窗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烟”等等。
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宋朝社会各阶层都钟爱香料。皇帝身为文艺典范,对香道颇为重视,带动了整个士大夫阶层的香事热潮。在朝廷宴饮、庆典活动中,香料时常作为赏赐之物出现,甚至融入饮食,成为贵族养生保健的独特方式。平民百姓则多将香料用于烹饪、沐浴、辟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香文化深入宋代社会肌理的普遍性。当时,商家纷纷涉足香料行业,大小店铺林立,商品种类齐全,竞争激烈,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且活跃的香料交易网络,奠定了宋香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为了便于管理,宋朝还设立了专门的香料管理机构。
民进开封市经济支部会员,著名诗人、学者丁子说,宋代,焚香、品香不再是皇家贵胄的专利,而是逐渐进入社会各阶层,甚至寻常百姓家。《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便是宋代香铺繁荣的见证。作为“宋四雅”之一的焚香,在宋代达到顶峰,制香行业成为宋代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香的制作过程精细且充满仪式感,主要包括选材、配比、和料、醒香、成型、晾晒等步骤。常用的香材包括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天然香料。根据香方(即香料的配比方案),将各种香材按比例混合均匀,放入石臼中细细研磨,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或蜂蜜等天然粘合剂进行搅拌,制成香泥。之后,将香泥放入密闭容器中醒香数日,使香材充分融合,让香气更加醇厚。醒香完成后,将香泥取出,调成一颗一颗如同今日药片般的小香丸,风干备用,宋朝人称之为“合香”。宋朝最主流的焚香形式是隔火熏香。焚香时,先在香炉装入精制的炭灰,用专用的香箸拨开一个小孔,放入一块烧红的木炭后再盖上一层炭灰,用香铲将炭灰堆成小山模样,用香箸戳几个通风的小孔,以防木炭熄灭。然后,在炭灰上面放置一张银片,在银片上投放小香丸,通过炭灰的热量炙烤香料,从而散发出香味。宋朝之后流行的焚香方式,是先将香料制成线状的香品,叫“线香”,焚香时直接点燃线香,通过燃烧来激发香味。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下,香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融合哲学、道德、审美等多元要素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表达。它体现了古人对宁静和谐、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在焚香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仪式感的营造,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诗词歌赋中,文人墨客常以香为题材,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在书画艺术中,香成为画家笔下的常见元素,寓意高洁与清雅。香文化在宋代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逐步发展,其文化外延和内涵都在不断丰富,成为一颗闪耀千年的明珠。
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活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追求的多样化,香文化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与热爱的对象。人们通过制香、品香等方式,亲身体验香文化的神妙之处。“洁、圆、幽、通、和”,这五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香文化的精髓,也为其在文化产业中找到了独特的定位。如今,人们更加注重对香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从惜香、敬香到懂香、品香,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对香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同时,香文化逐渐与现代文化产业融合,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北宋都城,开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宋香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尉氏县蔡庄镇香王村将这一技艺传承至今。改革开放后,该行业实现了从传统手工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型,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庄的就业问题,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香王村成功将“香王制香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其文化价值和社会知名度。
“前段时间,我们民进开封市委会专门针对宋香文化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中,我们对宋香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我们建议,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积极挖掘和整理宋香文化的历史资源,将其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宋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建设香文化主题园区、博物馆等载体,展示宋香文化的历史风貌和独特魅力;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香道表演、香品制作体验等活动,加深市民和游客对宋香文化的认知,激发公众兴趣。与此同时,在传统制香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香品和香具。此外,还要积极推动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宋香文化的魅力。要不断结合当今文旅市场需求,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灵活创新,制作出系列香制品,让宋香文化情结在公众心中扎根,打造大宋文旅产业的新品牌和文化经济新动力。”民进开封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刘红涛说。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香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我市,除香王村之外,还有很多传统制香工匠在探索创新宋香文化。在开封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宋香文化正焕发活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供稿:开封市网联会,来源:汴梁晚报,图片:太和香堂主理人邓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