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苑幽香》湖南小地名邮戳

山房路文化 2024-04-16 03:07:17

说好不再谈邮、说邮、写邮了。可是架不住心里痒痒、朋友鼓动、多处约稿、甚至被邀请帮邮友撰写参展解说词。看来真的是与邮有缘,无法回避喽。

自庚子起,基本属于半宅型生活方式,淡定、从容、不哀不怨。每天都会抽时间不急不慢地看看书、写点小文章。一日有三餐、不饥不渴不寒即心满意足,毕竟活着比什么都好。

翻出五张贴在七寸照片后面的邮戳原件。一共87枚湖南小地名邮戳。除了极少几枚是1974年销盖,其余基本都是1976年销盖。邮戳(Postmark)是邮局盖在实寄过的邮件、包裹等上的各类戳记,是历史的反映,表示邮资运费付讫、具有法律效力。收集邮戳、研究邮戳是集邮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中国1878年诞生“大龙”邮票,而1872年就开始使用的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的椭圆形印章(英文字样),1878年,清政府正式发行邮票,使用的是海关英文地名戳和汉文地名戳。1897年,清政府正式创办了大清邮政,诞生了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八卦”字样的邮戳,以每卦表示一个地名,后因邮局不断增加,卦式已不适用,故废除了八卦戳,改用大圆戳。到了1903年11月,清政府邮政总办规定,从1904年起,邮戳改用干支纪年邮戳。1912年民国成立后,将干支纪年改为“民国”年份。到1933年,才出现外圈为钉齿形邮戳。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使用的是单线边三格式邮戳,地名、日期改为从左至右排列,纪年改为公元年份,并以阿拉伯数字表示。1957年1月1日起,邮电部颁发了新式邮戳,使用直径为25毫米的汉字圆形邮戳,戳面分五格:上半圆环、上月牙、字钉槽、下月牙和下半圆环。除了这种普通邮戳外,还有风景日戳以及为特定的事件刻制使用的各种专题纪念邮戳,有文字和图案说明。

面对林林总总的小地名邮戳,惊喜之余却回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收藏的,从谁手中得到的。众所周知,新中国集邮的第二次真正完全开放,开放个人集邮是在1978之后(各地启动时间不一致)。呈现在眼前的这些几乎涵盖了湖南省各县的小地名邮戳,最早有1974年的邮戳。也就是说,当年收集这些邮戳时,集邮并没有开放,仍处在被封杀状态。如此看重小地名戳,并小心翼翼地按时间顺序贴好,此人一定是位懂邮、爱邮,痴邮的前辈。

87枚戳全部都是左读邮戳,几乎是同一个妈妈生出的崽。上面是湖南二字、中间是阿拉伯数字日期、下半月则为地名。

其中有11枚戳上盖有“由邮局填写”、11枚有红色印油痕迹;2枚1974年戳、10枚1975年戳,其余均是1976年的戳。

87枚邮戳加盖时,正处在“疯狂期”的尾声,同时也是最为狂颠的时候,亦是笔者走向广阔天地练红心之时。

几十年斗转星移,87个地名的邮局(所)许多或许早就不存在了。只留下这些邮戳还在讲述当年的窸窸窣窣。

五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十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珠海市民胥先生

注:实物均系笔者自藏品

0 阅读:0

山房路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