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会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的说法,生妻究竟是什么意思

心随风飘荡 2025-01-08 10:33:19

前言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让人费解的话——“宁娶寡妇,不娶生妻”。

这“生妻”究竟是什么?为何古人会有这样的偏好?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缘由?

“生妻”一词的起源

“生妻” 一词最早源于李陵《答苏武书》中的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其指代的是那些丈夫尚在人世却因故被离弃的妻子。

就拿西汉时期的朱买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来说吧。朱买臣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极为窘迫的家庭环境之中,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他每日以砍柴卖柴为生,可却酷爱读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崔氏跟着他过了多年的苦日子,起初还怀揣着对未来的一丝憧憬,可复一日地贫苦生活消耗了她的耐心与希望,使她渐渐心生不满。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最终选择离开朱买臣,改嫁他人。然而,命运弄人,谁能料到,那个曾经在贫困泥沼中苦苦挣扎的朱买臣后来居然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大官。当崔氏看到朱买臣身着华服、高头大马地衣锦还乡时,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后悔不已,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崔氏这样的行为被视为不忠不义,她也就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生妻”,从此遭受着周围人的鄙夷和唾弃。

哪怕她可能只是因为生活的重压无法喘息,想寻得一丝喘息的机会,也未能躲过世俗审判的利箭做出无奈选择的普通女子,却依然逃脱不了世俗的批判。

那古人为何会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这样的观念呢?

从道德层面来看,在封建礼教的严格约束下,古人认为生妻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违背传统道德规范的嫌疑。就像前面提到的,被休的生妻往往会被视作触犯了 “七出之条” 中的某些规定,而这些条款在当时被视为评判女性品德优劣的 “金科玉律”。

“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七出”又称“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丈夫可以根据七条中的理由之一休弃妻子。

即使有些生 妻是因为客观原因与丈夫分离,如战乱导致夫妻失散后改嫁,就像西汉时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扣十几年,妻子改嫁他人,而苏武完全不知情。

这种因信息不畅,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她们依然难以摆脱道德的质疑。

在社会舆论方面,生妻总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邻里之间的闲言碎语、家族内部的议论纷纷,都像沉重的枷锁一样套在生 妻的身上。一旦被打上“生妻”的标签,她们就仿佛被社会孤立,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让许多人对生妻望而却步。

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寡妇在丈夫去世后,往往继承了一定的家庭财产或者能够得到夫家的经济支持,这使得她们在经济方面,有着一定的 “潜在优势”,对于新的婚姻关系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资源的流入。而生妻多数情况下是净身出户,不仅没有财产傍身,还可能因为之前的婚姻纠纷背负一些潜在的经济负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迎娶生妻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不稳定因素,这也是古人不愿选择生妻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无论如何,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那些被贴上 “生妻” 标签的女子,,生活就如同陷入了无尽的深渊,无情地锁住了她们追求幸福的脚步。

她们可能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还要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孤独地在那个艰难的时代里挣扎求生。这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残酷迫害,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赋予我们的平等与自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