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逝世,众人欲让叶剑英致悼词,叶帅:若论资历只有一人合适

爱久别离 2022-11-30 17:07:22

1976年,周总理在北京与世长辞。78岁的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守岗位,他用自己的一生贯彻了自己的信念。

举国上下闻此消息无不扼腕叹息,大批人民自发举办了集会追悼总理。彼时,谁能代表政府为周总理致悼词在党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谁最合适?谁最有资格?谁有这个权力?

经过数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的叶剑英同志再合适不过了。但叶剑英同志却对此进行了反驳。

“若论资历只有一人合适。”

那么,叶剑英指的究竟是谁?为什么众人觉得叶剑英能够担此大任呢?谁又能比叶帅更合适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回顾那段动荡的历史。

叶剑英其人

寥寥几语道不尽伟人们的一生。到底该用他们去讲述那个时代,还是该用时代去了解他们,是后人不解的难题。

叶剑英于189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

和其他顽皮的孩子们不同,他非常能吃苦,时常埋头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随着一天天的成长乡里的学堂和中学都无法满足叶剑英的求知若渴。

1911年,著名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腐朽的清王朝湮没在了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中,革命志士如雨后春笋般源源不断地涌现。新思想像种子一样被散播到神州大地,也在叶剑英心里扎根。

年幼的叶剑英立志报效国家,这也是当时无数有识之士的信念。

1916年叶剑英跟随父远赴南洋。次年,归国的叶剑英迫不及待地到云南讲武堂学习。

从军报国是他心中报效国家的最好方式。毕业后的叶剑英毅然决然地选择追随孙中山先生,把自己的热血献给中国革命。

此后的日子里,叶剑英南征北战。无论是讨伐军阀,还是护卫孙中山先生,他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年纪轻轻就屡立奇功。

1924年初,27岁的叶剑英受邀创建了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并出任教育部副主任,哪怕年纪尚轻,叶剑英依旧是当时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在黄埔军校里,叶剑英正式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理念让他拨云见日,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的真理。

叶剑英向周总理明确提出要求,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很快便席卷全国,叶剑英率领着将士们在一线浴血奋战、越战越勇,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农运动不断高涨,举国上下对革命充满了信心。

然而,蒋介石却背叛了革命,发动了触目惊心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众多深明大义的革命人士义愤填膺。叶剑英当即向公开表示反对蒋介石,并前往了武汉。这一年“白色恐怖”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我党同志人人自危。

在这么危险的时候,叶剑英选择迎难而上,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头顶高悬的利剑丝毫阻挡不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军人。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诸多战役,叶剑英均有参与,可谓是战功赫赫。

在“遵义会议”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他坚决拥护以毛主席为首的正确主张,后来有人意图分裂党和红军,叶剑英对此进行了制止。

可以说,叶剑英一直在最紧要的时刻为党和革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剑英继续奔赴战场,任凭局势如何变换,他始终初心不改,忠于革命忠于党。

在解放战争中,叶剑英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革命的烽火中,叶剑英同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肝胆相照、志趣相投。

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为周总理致悼词再合适不过了,但他却进行了推辞,并指出有人比他更适合为周总理致悼词。

其实,叶帅指的是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总理。

邓小平其人

邓小平总理指引中国富强了起来,他是“春天里的老人”,那个“春天的故事”被大江南北传唱

叶剑英所言非虚,论资历邓小平同志确实数一数二。

1904年,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从小好学的他即使条件有限也从来不肯放弃学业。

后来,16岁的邓小平远赴法国留学,4年后,因决心参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邓小平来到了苏联并在这里接受组织更多的教育,并于次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国,彼时的邓小平仅仅只有23岁,他踌躇满志对党的事业充满了热情。

一年后,邓小平被组织委以重任,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邓小平一步一个脚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作出的功绩毋庸置疑。

1949年10月,鲜艳的国旗飘扬在天安门,一个崭新的国家迎着朝阳诞生了。在邓小平和众多共产党领导人的伟大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时间来到1966年,在有心之人的操纵下,邓小平蒙受了不白之冤,批评、质疑之声如雨点般打来。

最后,无辜的邓小平同志失去了一切职务,并被下放到拖拉机修造厂参与劳动改造,那是一段灰暗的时光。

后来,邓小平长子邓朴方因不堪外界的流言蜚语,从北大楼顶一跃而下,最终落下终生残疾,身处千里之外的邓小平心痛不已。

劳动改造事小,党的事才是大事。即使邓小平遭受了无端指责,失去了一切职务,他仍然心系党的工作。

1972年,邓小平亲自致信毛主席。在信中,邓小平言辞恳切,他表示希望再为党和国家做出一些贡献,毛主席当即给出批示,并肯定了他以往做出的功绩。

毛主席的批示为邓小平赢得了转机,他逐渐摆脱了先前的困境,并开始继续参与党的工作。

次年,邓小平结束了劳动改造,再次回到了北京,时隔7年,邓小平终于恢复了自己的职务,再一次为党和人民工作。

回到中央后,邓小平便立刻开始“拨乱反正”,重审了许多冤假错案。

早在1972年,周总理便被诊断膀胱癌,这几年的辛苦工作让总理一病不起,而邓小平身上的担子也就更重了。

在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军队和党的日常工作均由邓小平出面处理。与此同时,邓小平主张对先前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

经过一系列的举措,新中国动荡的局面被稳定了下来,邓小平瞬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1976年,周总理溘然长逝,于情于理出面致辞的都该是邓小平。但是不少人反对他出面致辞,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名作者曾在人民网发表过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介绍了当年的暗流涌动。

当时,邓小平只是名义上还在主持中央工作,他已经受到了不少人的批判。

为周总理致悼词这个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的场合,无疑会为邓小平树立威信,这让背后的某些人感到了不安。

有人极力主张由王洪文或张春桥来致悼词,但是张春桥职位不够,王洪文资历太浅,这也让一些人心有不甘,但他们还是极力阻止让邓小平致悼词,并反复强调邓小平不合适。

经过几番胶着,张春桥干脆提出,让叶剑英来为周总理致悼词,但叶剑英听闻此言,当即提出了异议。

“我不同意由我来给总理致悼词,致悼词的应该是小平同志!论资历他才是最合适的,我提议由小平同志来给总理致悼词!”

叶帅心如明镜,面对不怀好意的游说,他义正言辞的进行了反驳,这一连串的发言,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彻底哑口无言,在关键时刻,是叶帅顶住了压力坚决支持邓小平。

因此,邓小平这才能够在全中国人民面前为周总理致悼词。这场沉痛悼念周总理的追悼会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

“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为失掉了我们的总理而感到深切的悲痛。”

亿万国人闻言潸然泪下,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但这一次露面也是邓小平再次“落”下的最后一次露面。

国内局势风云变换,在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过后,邓小平再次被撤销了一切职务,重新跌入了谷底。

当时,叶剑英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但他还是拒绝了离开北京去外地养病的提议,选择了留守北京。

在叶帅心中,他个人的安危和荣辱已经不重要了,他明白,此等国家大事他永远无法置之度外。

正是在这一年,唐山大地震死伤无数,为新中国鞠躬尽瘁的毛主席,也圈阅了这一生中最后一份文件,众人怀着悲痛的心情前去探望病重垂危的毛主席。

当叶剑英走近,毛主席握住他的手,紧紧地盯着他,仿佛有千言万语要说,可惜,毛主席已经再也无法开口,这位伟大的领袖最后还是放心不下国家和人民。

次日凌晨,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爱戴他的人民。一个峥嵘的时代终究还是落下了帷幕,新的时代正在冉冉升起,叶剑英在这样的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6年,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时期,众多文献记载了当时的动荡,叶剑英在那段历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面对刻不容缓的的形势和日渐猖狂的不轨之人,叶剑英、华国锋、汪东兴三人通过讨论,谋划了一场大胆的行动,他们决定“智取”。

他们召开了一次会议,并通过大会吸引了姚文元参加。

但此次会议实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叶剑英等人决定对王洪文、张春桥和姚文元三人采取行动,其余同党则另行处置。

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叶帅一边变换住处迷惑对方,一边部署军队来保证行动万无一失。

事实证明,这次的行动也非常成功,他们将不轨之徒一网打尽,使动荡的新中国又重新安定了下来,而叶剑英功不可没。

在粉粹了这些不轨之徒的计划之后,叶剑英便力排众议,表示要让邓小平、陈云等老干部们出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可谓是魄力十足。

次年,叶剑英重新出面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他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军队焕然一新。

彼时叶剑英已经80岁了,耄耋之年的他,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叶剑英的功绩仅用寥寥几语根本不足以概述。

1982年,85岁高龄的叶剑英提出了新旧交替的观点。

“必须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岗位。”

次年,叶剑英请求组织不要考虑让他担任人大代表,后来,他又辞去了自己中央委员的职位,给中国的年轻一代提供了机会。

时代在变化,老一辈的革命家们明白,革命是需要新鲜血液的,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由此进一步实现了新老交替,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焕发着生机活力。

1986年,叶剑英元帅走完了他功勋卓著的一生,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 。

叶帅的一生无比辉煌,党和人民会永远怀念这位用一生报效祖国的元帅。他在致悼词一事上力挺邓小平总理,历史也证明了他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今天的中国在富强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大步向前,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功不可没。

过去的那段岁月里,叶剑英是亲历者也是主导者,改革开放已经过去整整四十余年了,他们的理论和精神还在引领着我们。

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我们将秉持前辈们的信念奋勇前行。

0 阅读:10

爱久别离

简介:入目无别人,四下皆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