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还是温柔教育?

汤圆妈妈 2020-03-16 18:54:12

教育是一门艺术,如何将艺术发挥到最完美,考验的就是爸爸妈妈的智慧与谋略,讲究的是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

70后、80后、90后的我们,可能有同样的童年经历,那就是从小被父母打到大吧!

每次挨打前,全国父母的开场白总是惊人地相似:

你说说你错哪儿了?

你是不是皮又涨了?

我今儿不好好收拾你一顿不行!

反了你了,胆儿大了!

他爹,去把家伙拿来!

很多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完全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铁律。

然而在西方,他们一贯认为不能打孩子,要尊重孩子,不惩、不罚。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代社会中,“温和教育”与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不打不成器”这两种观念,会不会很冲突?

01

“棍棒教育”和“温和教育”的差距

芽芽妈举一个例子说明。

小宇和大鹏是住对门两个同龄男孩,几年前他们一同考上了大学,但是两家的教育方式却大不相同。

小宇家习惯棍棒教育,虽然算不上“家暴”,但也是一言不合就“大声斥责、戒尺伺候”。

而大鹏家则是遇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考上大学以后,两个男孩子的生活有了不一样对的变化。

上了大学后小宇脱离了家庭对的管控,放任自我,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而大鹏依旧秉持着之前的良好习惯,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国外的研究生。

02

"棍棒教育"的本质:适度的约束

一谈起棍棒教育,很多人就不自觉地将它与暴力教育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对棍棒教育的一个认识错误,也是人们误用棍棒教育的一个表现。

事实上,棍棒教育的本质是对孩子进行适度的约束。在恰当的情况下,用棍棒给孩子画一个界限,警告不让孩子越出这条界限。

若是孩子越出了这条界限,那么父母就要用棍棒将孩子赶回去。

棍棒教育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自卑

孩子在被打之后,会变得惴惴不安,不知所措,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不自信,甚至是自卑。

√暴躁

孩子比较善于模仿,所以如果在家总是被打,那么他就很可能去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如果孩子因此养成粗暴的性格,以后还有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撒谎

如果孩子发现撒谎可以免除一次灾难,那么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就可能学会撒谎。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孩子有了撒谎的习惯。

√懦弱

不少孩子因为经常挨打,会非常听爸爸妈妈的话,无论是说什么,都会非常服从。但是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会让孩子变得非常自卑和懦弱,在以后走上社会也容易被别人欺负。

√固执

总是打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会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他们为了报复大人,总是故意捣乱,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气大人。

03

“温柔教育”:不打不骂教育孩子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或“温暖法则”等。

如果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你总是对孩子指责,甚至体罚,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把“大衣裹得更紧”。

如果你采用和风细雨的“南风”式的教育方法,那么你就会轻而易举的让孩子“脱掉大衣”,达到你教育的目的,同时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04

每一次被孩子气得到崩溃边缘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该做点什么呢?

□控制自己的情绪

反复告诫自己孩子是亲生的,孩子的错都是自己教育不到位,打骂只是让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之下。不但不会让他心服口服,而且起不到任何的实际效果。

□压制孩子的亢奋

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任何说教都是无力的,只有让孩子安静下来,沉下心来,才能跟他摆事实讲道理,可以尝试让他到房间里发泄,安静一下后再出来交谈。

□互动交流,耐心说教

孩子到了两岁以后就能理解父母的表述,尽量用启发式的提问跟孩子互动,给他说话和为自己辩驳的权利。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想法,做相应的说教,从而让孩子彻底明白错在哪里。

汤圆妈妈有话说

育儿,从来都是个难题。

一昧地谈惩罚教育或是快乐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产生积极地效果,才有意义。

究竟是打还是不打,作为家长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0 阅读:15
汤圆妈妈

汤圆妈妈

育儿知识,尽在我手,欢迎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