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跟拍江津一返乡青年“重庆拍”纪录电影《劳途归巢》专家观摩研讨会举行

高思彤丫 2025-02-17 14:46:08
三年时间跟拍江津一返乡青年 “重庆拍”纪录电影《劳途归巢》专家观摩研讨会举行

江津这个地方突然冒出了一部纪录片,说实话还挺让人意外的,一个叫潘昭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被导演跟拍了整整三年,这事儿听着就挺有意思。

这个郑旭松导演也是个有意思的人,17年前还在江津读高中,现在回来一看,发现家乡变化太大了,工业园区建起来了,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往回走,这种感觉大概就跟做梦似的。

以前的白沙镇安安静静的,现在到处都是机器轰鸣声,路上的车子也多了,连街边的小店都换了新面貌,这变化来得太快,让人有点恍惚。

潘昭德就是这会儿回来的,他跟很多返乡青年一样,在外面打拼了好些年,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家乡,这个选择背后肯定有说不完的故事。

郑导说他看中了潘昭德身上那股劲儿,遇到困难总能想办法,从来不会被打倒,这种精神让他觉得值得用镜头记录下来。

拍摄的过程并不容易,要跟着一个人三年,记录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决心,郑导和他的团队做到了。

整个制作团队都是重庆本地人,这让整部片子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作品中。

专家们看完片子后都说好,说它质朴真实,有温度,这大概就是本土制作最大的优势,因为熟悉,所以能拍出真情实感。

潘昭德的故事其实很普通,但正是这种普通才最有代表性,他经历的困难和迷茫,可能是很多返乡青年都面临过的。

片子里记录了他创业的过程,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最打动人的是他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郑导说选择潘昭德作为主角,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韧性,这种韧性或许就是所有返乡创业者最需要的品质。

拍摄期间,团队跟着潘昭德东奔西走,记录下了很多生活中的细节,这些细节串起来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

他们没有刻意美化什么,也没有故意渲染困难,就是实实在在地记录,这种真实反而更容易打动人。

专家们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很多建议,有关于剪辑的,有关于叙事的,这些建议都很专业,对提升作品质量很有帮助。

片方说要认真考虑这些建议,争取把作品打磨得更好,毕竟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今年下半年观众就能看到这部片子了,它会参加各种电影节和影展,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来自江津的故事。

返乡潮这几年越来越明显了,不光是江津,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家乡的关系。

政府也在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各种政策扶持接连出台,这让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了回家发展的希望。

但回家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比如资金短缺、经验不足、市场不熟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解决。

郑导说他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更多人看到返乡创业的真实状况,既不夸大成功,也不回避失败。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发现每个返乡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苦衷,也有自己的梦想。

这些故事串在一起,就成了一幅时代的画卷,记录着中国乡村的变迁,记录着年轻人的选择和努力。

专家们说这部片子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没有过多的修饰,就是最朴实的记录。

或许正是这种朴实,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才能引发更多人对乡村发展、青年创业这些话题的思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