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拉伸行业寻找下一个风口

懒熊看看体育 2023-12-21 05:09:03

2019年,Dr. stretch中国负责人柳沼高志曾向懒熊体育透露,他们“正准备在中国开设第4家门店”。4年过去了,柳沼高志对懒熊体育说,这家专业拉伸馆在中国已开设27家门店,“我们现在仍是在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拉伸品牌”。

也是这4年间,优复拉伸、Stretch New等新兴拉伸品牌也开始在国内涌现,拉伸门店数量明显增长,主要布局上海的优复拉伸如今也开设了13家门店。

数量增长的背后,是国内民众对于拉伸的理解明显提升。从一开始的“不被了解”,到“招商主动找上门”,拉伸业态变得受欢迎起来。

不同于按摩,不同于瑜伽

拉伸门店服务的客户很特别,他们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类是有稳定运动习惯的人,另一类是则是几乎不运动的人,但对肌肉健康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较高。这两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很认可拉伸的理念。

优复拉伸的品牌负责人梁思慧告诉懒熊体育,“我们75%的用户都是不运动的人,年龄段集中在30-55岁。”

柳沼高志谈到现在的主要消费群体仍是“上班族和运动爱好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主要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产”。

相较传统按摩,拉伸成为中产解决“身体问题”的新手段。市面上拉伸工作室每小时400元左右的价格略高于按摩,但其实二者在原理上有明显的区别——按摩是表层放松,而拉伸是改善肌肉状态。

以上班族、低头族为例,经常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头部前倾的姿势,形成了错误的肌肉记忆,拉伸可以有效帮助改善体态。

这种改善方式的不同体现在具体的服务中。

优复拉伸是从运动医学门诊起家的,在拉伸前会针对客户诉求进行筛查,筛查项目正是脱胎于优复门诊的物理治疗评估体系。评估过后,则需要首先把用户和他们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动态地规划课程。

比如消费者在接下来的两周加班特别多,就会判断他的腰部或者其他部位在非正常状态下的时间会更长,然后调整课程计划去平衡他的生活状态。

拉伸能够从健身房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业态,很大程度还要归功于“被动拉伸”的独特性。和瑜伽类似,拉伸的高阶目的也是让消费者实现身心放松。Dr. stretch的理念是“Stretch your body and stretch your mind”。

但瑜伽属于主动拉伸,而主动拉伸有两个问题是消费者解决不了的:一是界限,身体有自我保护机制,难以超出身体的能力界限;二是靠瑜伽很难拉伸到像髂腰肌这样的深层肌肉,而在专业教练辅助下的被动拉伸可以做到。

靠长期价值赢得“理性消费”

虽然认知起步晚,市场实际上要比外界想象中的竞争更激烈、进化更快。

今年是优复拉伸成立的第3年,但筛查以及体验课的服务标准已经迭代了4个版本,优复在运营过程中明显意识到,拉伸这个全新的形态和业态要发展,势必要随着用户认知和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内容。其复健师通过考核后,每月还会定期进行必要的再教育培训。

举例来说,在迭代过程中,优复拉伸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晰地感知到拉伸与按摩的区别,逐步替换了运动按摩的手法部份,转而使用筋膜枪、气压脉冲等方式在拉伸前为用户进行筋膜放松和肌肉激活。

不过,在市场对拉伸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以外,决定是否真的走进去消费的仍然是兜里钱包的“状态”。

柳沼高志谈到日益普遍的“理性消费”对拉伸业态的关联比较大,更加保守的消费环境,让拉伸这种“消费升级”的业态受到影响。他提到,“拉伸不是按摩,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对身体产生作用,所以单次付费的模式并不适合我们行业,但现在消费者对健身行业的信任度下降,不愿意支付大量预付费。”

曾经做过3年健身教练的于猛,如今已经转型做拉伸教练2年多了,“拉伸门店的运营明显比健身房更加健康,因为二者的预付费模式是不一样的。拉伸的月卡是根据用户需求制定次数,都能消耗掉,但健身房更注重金额和办卡周期。”

疫情前,Dr. stretch的续费率高达80%,如今相比下降了10%。问题出现后,Dr. stretch对于教练员服务的品控要求更加严格,完善教练员培训、晋升体系,从而实现续费率回升。Dr. stretch总共培养教练数量超过200名,在其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教练培训和管理机制。如今月收入在20万的门店配备5-6名教练,月收入达到30万的门店配备8名以上教练,一共有接近150名教练。

相较于健身房的拉伸服务,消费者选择拉伸专门店是因为更高的服务水准,教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Dr. stretch北京地区负责人张晋天说:“拉伸行业的核心其实是人,不管是客人还是员工,因为我们的商品就是教练员的服务。”但相比普通的销售,当下Dr. stretch更希望教练员能够把拉伸的长期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推广健康理念,然后建立信任

中国目前运动康复机构数量与欧美国家相距甚远,未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目前,全球主要医疗市场康复机构数量如下:

图源:《2023-2024年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

运动康复产业联盟发布的《2023-2024年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显示,目前美国的人口总量为3.33亿,提供运动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达到45905家,相当于每7254人就拥有一家康复机构。美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95位物理治疗师,治疗师总数超过30万人;对比中国来说,我国人口总量为14.12亿,提供运动康复的机构约为750家,则平均每188万人拥有一家康复机构,治疗师总数约为15万人。

头部辅助拉伸品牌Stretch Lab已经在全球开设了超300家门店,仅2022年就开设了154家门店。聚焦亚洲市场的Dr. stretch一共有超过240家门店。

虽然国内拉伸门店的数量在慢慢扩张,但对于拉伸行业来说,远没有迎来爆发的节点。梁思慧认为:“中国的拉伸市场还仍处于被教育的过程。”优复拉伸近几年在用户教育上做了很大投入,搭建新媒体矩阵账号和铺设大量的线下活动,为用户认识拉伸提供了更多场景的可能性。

优复拉伸的业务主体一直是以拉伸为核心的运动康复,其从2022年开始布局线上矩阵,目前全平台粉丝量达到178万,全平台曝光8500万次,近50%的客流来源于线上。除此之外,他们每年还会进行超100场线下活动。今年11月上海马拉松,优复拉伸就组织了100名康复医学志愿者为运动员进行赛后拉伸放松,让更多人体验到被动拉伸。未来他们计划会以拉伸、门诊和社区诊所的形式去做联合扩张,和传统纯拉伸门店会有些区别,服务内容上进一步丰富,比如增加纠正性训练的小团课。

“日本的拉伸行业就是在经济下行的时期发展起来的。”张晋天对拉伸行业充满了希望,“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在提升,也愿意在健康上投资。”

“现在和几年前的区别在于大众们听到拉伸了,原来很多人都不认为拉伸还能专门开个店。”他说,“但拉伸还没有广为人知,想到达全民认知的状态,还需要等待中国社会运动健康理念的再发酵,我们的每一位教练都会去推广和实践拉伸文化。”

推广是Dr. stretch一直在强调的关键词,他们重视线下面对面的拓展机会,如今常会主动出击和各类公司合作,派教练员为“上班族”指导拉伸动作,学习在工作之余拉伸的好处,也通过讲座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拉伸。Dr. stretch在新媒体平台投入后发现性价比较低,转而探索店中店和外派模式。今年Dr. stretch和羽毛球场进行合作,第一次尝试了店中店模式,未来还会和健身房合作,也会尝试派教练员到滑雪、高尔夫这样的季节性赛事,和赛车也有接洽。

疫情之后,运动康复产业在呈倍数的增长。根据毕马威(KPMG)预测,2020-2025年期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9%,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这对于拉伸行业来说自然也是个极大的潜在推动力。目前可以看到,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有更多的拉伸品牌正在入局。一方面,在等待运动健康理念发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手段,争取让更多人走进拉伸馆。但另一方面,或许国内拉伸行业的风口不能再是靠“等”,而是靠这批开拓者和创业者去主动找寻。在健身和康复这些领域,过往已经有过很多的参考案例,无论成功或失败,它们都要求品牌方需要更主动向用户提供可被长期信赖的价值,并变得更有趣且生活化。要能为用户带来品质上的真切改变,让用户产生信任和兴趣,两者缺一不可,这才是这个新领域能真正增长突破的重大前提。

(应被访对象要求,文中于猛为化名)

0 阅读:0

懒熊看看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