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第三届耕读文化节暨戊戌孟夏雅集开幕

艺术互动圈 2018-05-26 22:4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逐步打造出农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首都北京,是一所普通而又特殊的高校。普通,是因为它只是一所高职学院;特殊,是因为它凭借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耕读文化节是学院自2016年来开展的一项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展示风采的一个舞台。2018年5月22日下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第三届耕读文化节暨戊戌孟夏雅集在学院南校区开幕,吸引了众多的师生和来访的校外人士的关注。

此次文化节由两个分会场构成。第一个分会场设在学院的报告厅,内容是传统文化节目展演。学生们用古典群舞《惊鸿舞》,让观众于亦真亦幻中恍惚重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诗朗诵《春江花月夜》、古筝合奏《渔舟唱晚》、《浏阳河》,展现了农职学子的风采。水建系刘馨芷同学自幼习舞,古典独舞《离人愁》让人惊叹她堪比专业的舞蹈功底。由教师表演的诗朗诵《梁祝》,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原创话剧,讲一个叛逆少女和妈妈的故事,引发观众对于父母子女如何相处以及对传统孝道的时代思考,感人至深。本次活动的嘉宾之一胡海霞女士献上了由自己撰文、军旅书画家王世成先生书写的巨幅墨宝《慈孝•家风赋》,并现场激情朗诵。“慈孝”的主题,对优良家风的呼唤,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学院宣传部、工会、学工部、招就处、团委、学农基地及各系部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基础部徐主任在文艺演出结束时谈到对耕读文化的理解,所谓耕读,耕的是心田,读的是人生;耕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理念,希望广大师生继续深入研究并践行耕读文化。

第二个分会场设在了学院海棠园。“晴耕雨读”、“至善明德”……几盏红灯笼,掩映在枝繁叶茂的海棠树下。曲径通幽,写有传统文化小题目的彩条迎风飘扬,孟夏雅集在此举行。此次活动中,筹备的老师和学生邀请了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嘉宾参与,嘉宾与青年学生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农职院教师、著名书法家徐志存先生,中国当代最美瘦金体李彤先生莅临现场,挥毫泼墨,为师生们阐释了中国书法的美学内涵。古筝的演奏、茶艺的展示,还有不同于古代文人的雅集的纺织、剪纸、扎染等传统的农耕文化生活技艺展示,更有老师匠心独运,将翻糖花技艺完美展现出来。这些蕴含着农耕文化的技艺,是基于学院承担的北京市中学生学农工作整理研发的,近几年开展的北京市中学生学农工作既赋予了学院新的使命,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服务,也为学院发展、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雅集现场那些来学院接受学农教育的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答题,少年们脸上带着稚嫩的笑容,口中的惊叹声表达了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和喜爱。

活动现场的外国朋友,是学院的外教和来学院交流的外籍学生。金发碧眼的朋友们兴趣盎然,在动手动脑中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所折服。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文化节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文化品牌,深受学院师生喜爱。基础部近来来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语文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组建和运营“稷下学社”。从社团日常开展的活动中,学生们感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琴棋书画,更有接地气的农 耕文明。本届文化节借助学院优势,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了农耕时代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

教育永无止境,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优势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未来,学院将继续在这条探索的路上“晴耕雨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0 阅读:0